国旗护卫队升旗手高红甫:天安门前的一道风景
2013年09月26日
入伍11年,升国旗5800余次零失误,高红甫被美誉为“共和国第一升旗手”。日前,武警北京某部召开表彰大会,为高红甫记二等功。
见过高红甫的人,难忘这个英俊的士兵:如果你早晨来到天安门广场,那个迎着第一缕曙光走来的帅气的升旗手就是他。
见过他升旗的人,更难忘那一幕壮美的场景:“敬礼!”随着一声口令,国旗腾空飞舞,犹如一片红云,划出一道令人叫绝的轨迹,在风中招展。
然而,经历了这一激动人心时刻的人们,却并不知道:壮美风景的背后,远非叙事诗所描述的那般浪漫。
2003年,经过严格选拔,高红甫如愿成为国旗护卫队的预备队员,迎着烈日练眼神,贴着墙根练站立,绑上沙袋练踢腿,枪托下吊砖头练臂力,腋窝下夹石子练定位……就这样,高红甫加入了升旗方队。
升旗其实是一个枯燥而繁杂的过程,包括接旗、转体、安旗、解旗、按钮、展旗、立正、敬礼8个动作,整个过程要在2分零7秒完成,每个动作必须分秒不差。
对升旗手而言,难度最大的要数展旗和收旗。展旗要求旗手在国旗升至一定位置时,迅速将17平方米的国旗向空中撒出一个扇形,手臂要伸直,身体不能有丝毫晃动;收旗时不能让国旗落地,必须在国旗落下的时间内,右手掌以“砍”的动作快速收旗,连“砍”13至15次后,国旗刚好被收完,“砍”旗时手掌摩擦出的“嚓嚓”声,甚至10米之外都能听到……
第一次升旗前夜,高红甫一夜未眠,每个动作反复揣摩了数十遍。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就在高红甫把旗抛起的时候,一阵狂风吹来,他紧张得把身子向后一仰,险些摔倒,国旗虽然被顺势抛向空中。但他的敬礼动作还是慢了半拍。
广场上,数万名观众一片喝彩,丝毫没有发现这个破绽。但小小的失误,却在高红甫心中久久难平:“国旗手一举一动都关系着祖国荣誉,决不能有一丝一毫失误!”
为了掌握好力度和柔度,高红甫天天握着3公斤重的哑铃向外扔,一练就是上千次,胳膊肿得抬不起来,如今他的右臂明显比左臂要粗壮很多。收旗时右手掌“砍”旗身,就像划在水泥地上,他每天要重复上百次,手上的皮掉了一层又一层,白手套烂了一副又一副,手套和成片的血泡结痂一起脱落。记者仔细端详高红甫的手,发现他右手小指一侧已长了一层厚厚的老茧。由于长期训练,他的右臂比左臂粗了一圈,右肩还患上了肩周炎,常常钻心的疼,有时候连筷子都拿不起来。2个月后,一整套的升旗动作,高红甫终于能在30秒内一气呵成。此后10年,3600多个日日夜夜,5800多次张臂挥臂、展旗收旗,升旗手高红甫一刻也没有松懈。
“我父亲常对我说,人们仰慕你,不是你有多么伟大,而是你站在国旗下,是一名光荣的升旗手,是因为人们对国旗有着一份深厚的感情。”高红甫说,父亲是个农民,从小就告诉他做人要实在,不要太张扬,特别是自己当了升旗手后,父亲更是经常“敲打”他。尽管荣誉纷至沓来,但在战友、师长、朋友的眼中,高红甫始终是一个踏实又朴实的好战士。
高红甫站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你是别人眼中最美的风景,那么你眼中最美的是什么?”
记者这个简单的问题,却让高红甫沉吟许久,他至今难忘——
那一年,两千人“撒谎”,为圆吉林小女孩欣月一个来天安门看升旗的梦,感动了中国。国旗护卫队派高红甫和战友们专程赶到小欣月的病床前,模拟天安门广场升旗的场景,为她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升旗仪式。
“当时,已经看不见东西的小欣月,轻轻抓住国旗的一角,脸上露出了无比开心的笑容……”高红甫说着说着,眼眶已然湿润,“那一刻,我深深地被打动了!要说我的眼里什么最美,就是那一份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西藏聂拉木县樟木镇90多岁的老阿妈次仁曲珍,40多年来在自家院里坚持升国旗。国旗护卫队的官兵被老人的爱国精神所感动,经上级批准后,决定送给老人一面国旗。高红甫在给老人的留言中写道:“您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升旗手,向您致敬!”
当曲珍老阿妈用颤抖的手升起这面国旗时,十里八乡的藏族同胞身着盛装,像过节一样赶到了老人身边,参加升旗仪式……
那一刻,风展红旗如画,点亮了所有人的眼睛。
曾经一位老板看上了高红甫的能耐,出了一万元的月薪请他到自己的企业来上班。高红甫婉言谢绝了,他只是在很实在地奉行着自己的承诺,比如,“只能为国旗争光,而不能沾国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