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嫂顾丽美:放弃高薪与丈夫同守边境小哨所
2013年03月08日
她叫顾丽美,他叫张秋实,他们高中毕业后相爱。顾丽美大学毕业后在长春某外企任翻译,张秋实参军成为吉林省军区某边防巡逻艇大队二连的战士。
2010年3月,他们结束爱情长跑,共结连理。第二年,女儿出生了。顾丽美辞去月薪近万元的工作,抱着4个月大的女儿来到张秋实所在的调压井哨所。
调压井哨所位于吉林省集安市老岭山脉深处,海拔高,常年风大,门口离悬崖仅一步。下山的唯一通道是168级狭窄的台阶,还要徒步3公里才能到达公路。
没有大型商场,没有酒吧、KTV,没有互联网……只有张秋实看得同命一样重要的调压井,还有静静的国门。
顾丽美虽早有准备,但困难还是劈头盖脸地袭来。特别是哨所周围大片的漆树和有毒的花草,让过敏体质的她刚来不到10天,就全身起了病毒性疱疹。
顾丽美就这样被折腾了整整一个夏天,直到冬天才见好。可冬天来了,冰雪覆盖封闭了道路,她连个人影都看不到。
一个哨所,一对夫妻,一个孩子,一条狗。
这还不算啥,山脊受太阳暴晒,遇到刮风下雨,山顶经常滚下石头。
一天半夜下起了大雨,他们突然听到“咚咚咚”的连续撞击声,紧接着房子震动。顾丽美吓得从床上跳起来,以为地震了,半天才缓过神。
天亮出屋一看,一块桌子大小的石头,狠狠地砸在哨所的墙壁上,留下深深的印痕。
张秋实的工作除了看守调压井,每天还要通过望远镜观察边境情况。隔三差五,他就背上挎包,带上工具,一路检查通信线路,回来从镇上捎些家用的东西。白天,当张秋实站岗执勤时,顾丽美负责一日三餐。一次,她想给丈夫改善伙食,包顿饺子吃,面和馅都和好了,突然发现没有擀面杖,张秋实说这好办,到外边转了一圈,砍回一根木棍,做了一个擀面杖。
哨所用水要到4公里外的村子挑,平时都是张秋实去。有一次,张秋实外出巡线,中午做饭,缸里没有水。无奈之下,顾丽美拿起了扁担。挑到哨所旁时要下168级台阶,顾丽美不小心连人带桶摔倒在台阶上,坐在台阶上抹起了眼泪。
甭看哨所任务就是看两口井,其实责任很大,时刻保障电厂畅通,这里的水不能结冰。每到冬天,小俩口都会从这里取生活用水,也是为了检查井水是否结冰。顾丽美笑着说,冬天看管调压井最苦了,山里的风雪大,俺俩穿着皮大衣,手戴棉手套,把水桶扔进300米深的井里,然后手握冰冷的手柄,协力摇着辘轳。前几天,风特别大,摇到一半时,俺俩被风刮倒,水桶又掉回了井里……”
在调压井顾丽美不仅要照顾孩子,还得肩负一名军人的职责和工作。张秋实参加连队训练、会议、学习的时候,妻子就得一个人来完成各项任务,比如接电话、观察情况等。每次观察完,她都工工整整的登记在本上。有一次张秋实不在家,来火车得出去观察,因为着急她把孩子放在床上就出去观察了,观察完才想起来孩子,回来一看闺女头都磕青了。
有一次,张实秋外出巡线,孩子感冒发起了高烧。顾丽美第一反应就是给丈夫打电话,但刚拨完号她又挂了。她想不能因为孩子影响丈夫工作。她背起孩子,迎着风雪,在山路上步行了3公里,才坐上车去到镇医院,给孩子打完针、抓好药后,又匆匆赶回哨所给丈夫做饭。“这些苦都无所谓,最担心的还是孩子,经常不与外界接触,见到陌生人就哭闹,怕将来性格受到影响。”说到这儿,顾丽美沉默了。
尽管哨所的生活有着很多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但在顾丽美眼中,这就是幸福的全部意义。 “当我深入了解了边防战士的生活,才开始明白,虽然是和平年代,但是军人保家卫国的使命从未改变。”顾丽美说,她记得曾经见过一个标语,上面写着“战士的胸膛是祖国的屏障”,能和秋实在一起,她觉得既满足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