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中国石油的队伍决不能倒在这儿!”

    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1993年,中石油开始“走出去”,进入激烈竞争的国际能源市场。40多年前,铁人王进喜曾留下一个遗愿:把井打到国外去!2006年春节刚过,DQ1205队出征海外,实现了铁人的夙愿。

    井打到哪里,铁人精神就带到哪里。46岁的李新民充满豪情地说:“在国内,我们没给铁人丢脸;到了海外,铁人旗帜更要高高飘扬!”

    多年战乱、被称作“世界火炉”的苏丹,是DQ1205队闯荡海外市场的第一站。

    都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出国之前,李新民想到了在国外会很难,但没想到会这么难——刚到苏丹,还没开钻,就遭受了当头一棒。

    2006年3月7日,他们的设备到港了。可一看到运输船,李新民的心就悬了起来。甲板上所有朝外摆放的板房,门全都掉了,有些设备明显被海水泡过,包装上还有厚厚的盐渍。原来,船在南海遇到了风暴,船员告诉他:当时为了保船、保人,差点没把设备扔到海里去。

    设备损坏没有?到底成啥样了?李新民心急如焚,得火速清关。500多个部件、上百部设备、上千吨钻具需要清点,即使十几个人干,正常得一个月,最快也要半个月。

    为了抢时间,李新民带着队友天天吃住在码头,饿了就啃又干又噎的饼;渴了喝口瓶装水;困了就靠着货物打个盹儿。当时,苏丹天天都是50多摄氏度的高温,从早到晚都像在蒸桑拿,喘气都困难,不管喝多少水,嗓子眼似乎总是要冒烟。酷热难忍,连累带困,加上着急上火,李新民起了满嘴泡、牙龈钻心地疼,有的队友还中了暑。

    就这样,李新民他们6个人,只用了6天,就完成了清关,创造了苏丹港清关人数最少、用时最短的纪录。从港口到井场有1600公里,他们只用了17天,就把102车设备全部运了过去,比同类钻井队整整少用了一周时间。

    到了井场,最担心的事儿还是发生了:三台柴油发电机,有两台被海水严重腐蚀。柴油发电机是钻井的动力核心,打井、生活全靠它发电,而且必须两台发电机同时运转才行,否则无法开钻。

    当时,距离合同规定的开钻日期只有14天了。甲方知道了DQ1205队设备受损的情况,认为他们绝对不可能如期开钻,要求李新民:撤离井场,修好设备再回来!这意味着,有可能还一口井没打,DQ1205队就得卷铺盖走人。

    接到甲方指令的那个晚上,李新民整夜都没睡。全国知名的铁人队,走出国门,井架子都没立起来就被赶走了,这砸的是DQ1205队的声誉,更是中国石油工人的尊严。他满脑子就一个念头:“这个时候,只能进,不能退;拼了命,也必须如期开钻,中国石油的队伍决不能倒在这儿!”当时最稳妥的处理方式,是等国内运新设备上来,或是等服务商派维修人员过来。但远水解不了近渴。铁人王进喜当年吼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李新民知道,现在,就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时候。

    当务之急是修好发电机。随后的几天,李新民几乎跑遍了所在区块的所有中国钻井队,终于找到了一台已经用了好几年,正准备大修的柴油发电机,牌子一样,但型号和功率不同,得进行改装。

    李新民和大家一手拿图纸,一手拿电话,让国内的专家遥控指导他们改设备。长年战乱的苏丹,工业基础薄弱,国内很常见的配件,在那儿跑断了腿也很难弄到。那十来天,李新民他们,没人哪天能睡到三四个小时。五六十摄氏度的高温烤着,可干活还得戴上厚手套,不然井场上到处都是铁家伙,手一摸,就会烫起个泡。每天喝进去十七八瓶水,不用上厕所,都变成汗排出来了。晚上开了灯,周围黑压压、密密麻麻都是蚊虫,有时连光都透不出来。有的虫子从领口、袖口钻进去,爬过去就是一溜血泡,又疼又痒。当两台柴油发电机终于发出轰鸣声,每个人的脸上都爆掉了一层皮。

    用这种让人难以置信的方式,李新民率领DQ1205队,成功打完了自己在海外的第一口井。

    “宁肯历尽千难万险,也要为祖国献石油!”

    2007年2月,DQ1205队所在的苏丹3/7区块,准备推广水平井,需要一支钻井队挑大梁。打水平井,钻头、钻杆要在几千米以下的地层横向穿越,即使是在地质情况比较熟悉的大庆,打这种井技术难度都很大。而且,对于3/7区块打不打水平井,甲方内部一直有争议,首口水平井施工的成败,事关苏丹石油公司的战略决策,甲方对此非常重视。

    一开始,甲方没想把这个任务交给李新民,因为有的井队已经在这儿干了快十年了,DQ1205队才来了不到一年,说实话,人家对他们不信任。

    听到消息,李新民第一时间就去拜访甲方,带去了对这口井的分析,还带去了全队所有岗位22份请战书,向甲方表示:“我们能打好这个头阵!”

    甲方作业部总裁当时很惊讶,他问李新民:“你知不知道,这口井风险很大,几个经验丰富的井队,都在犹豫接不接这个活儿。”

    李新民回答:“知道,但这个活儿,我敢接!”

    讨论了几天,甲方最终决定,把这口井交给DQ1205队。宣布决定的同时,作业部总裁也扔出一句话:“李经理,我再提醒你一次,如果这口井打废了,至少有两个人要离开苏丹,一个是我,另一个就是你!”

    开钻前,李新民做好了一系列预案,梳理出20多条打水平井的操作要领;开钻后,他24小时盯在井上,记录分析每一米进尺,监控指导每一个操作环节。结果,比甲方要求提前11天,DQ1205队就完成了这口具有重大意义的水平井,每天能出油6000到8000桶,是其他井的2到3倍,成为中石油海外市场的“功勋井”。随后的几口水平井,他们也全都打得很漂亮,甲方越来越信任李新民,越来越信任这支钻井队,明确表示:以后3/7区块的所有水平井,优先让你们队来打。

    “宁肯历尽千难万险,也要为祖国献石油!”这个时候,李新民流泪了,海外打井的这一年,是他这辈子最苦最难的一年,但现在,他觉得,一切都值了——从在国内打井创纪录,到勇闯海外立标杆,他们用实践证明:铁人队立在哪儿,都是一面红旗;用在哪儿,都是一块好钢!

    在李新民即将离开苏丹、奔赴伊拉克的时候,合作多时的加拿大籍甲方监督说:“李经理,你是整个苏丹最经常给甲方监督提意见的平台经理,却赢得了最多的信任——你让我明白了大庆的队伍为什么是NO.1,我尊敬你!”

    进入苏丹市场5年,DQ1205钻井队共创出当地的23项高指标、新纪录;迄今为止,苏丹政府共颁发了两次代表钻井最高荣誉的PDOC“钻井杯”,两次都被DQ1205钻井队捧了回来。

    “出国打井,就得靠革命加拼命!”

    50多年前,为了让国家不缺油,铁人王进喜喊出“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如今,到海外打井,李新民和他的队友们,时刻与艰难、危险同行。

    2009年,中石油中标伊拉克战后第一标,震惊了世界石油界。2010年10月,李新民被选派到伊拉克哈法亚,负责大庆的钻井项目。

    当时,李新民在苏丹打井,正风生水起。这个时候,突然由非洲转战中东,同事善意地提醒他:对于个人的事业发展,会不会太冒险了?

    但李新民琢磨的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祖国石油事业的需要——如今,我们国家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突破55%,要建设“海外大庆”,中东市场对于国家、对于中石油真是太重要了。

    一出巴士拉机场,李新民和队友就穿上了十多公斤重的防弹背心,戴上七八公斤重的钢盔,在拿着冲锋枪的安保人员护送下,坐上防弹汽车,赶往驻地。路上满目疮痍、浓烟滚滚,到处都是坦克残骸、被炸飞的汽车轮胎和还没清理的雷区。

    到了井场,就像进了碉堡,被从外到内几道防护措施保护着:铁丝网、壕沟、防弹墙,以及全副武装的保安。所有这一切,在提醒着每一个到来的人:这的确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地方。

    李新民保留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辆大吉普,车后身的大窟窿触目惊心。他告诉记者,2010年的一天,几名中方员工乘车前往医院验血途中,一枚火箭弹紧贴着车后排座儿,呼啸而过。万幸地是,车上的人只受了点轻伤。不敢想象,如果当时车速稍慢一秒,火箭弹就会穿人而过;如果弹道稍低几公分,就会击中油箱,车毁人亡。但这些危险,李新民从来不对家人说。

    中国石油人到伊拉克创业,正赶上伊拉克战后剧烈动荡时期,钻井台上作业,常看到爆炸产生的蘑菇云在空中飘浮,有时炸弹的余威震得营房桌子上的水杯都能掉下来。这些年,中石油已经有40多名将士,离开了家,就再也没能回去,把生命留在了异国他乡,他说,“出国打井,就得靠革命加拼命”。

    刚到伊拉克,李新民拿到手的,是哈法亚油田30多年前粗略勘探的地质资料,许多关键数据都没有。即使这样,李新民仍然带领队伍在第二口井就创造了当地的钻井新纪录,比甲方的设计时间节省19天。甲方特意发来了表扬信:“正值哈法亚项目开发的关键时期,新井的快速建成意义重大”,并且决定让大庆钻探再上一部钻机。

    大庆钻探不是最早进入哈法亚的队伍,但却是在哈法亚拥有最多钻井订单的队伍。在李新民的带领下,在激烈竞争的伊拉克,在充满希望的哈法亚,大庆钻探把根牢牢地扎进去了。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