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海上“南丁格尔”王海文

2014年03月21日

    2013年8月2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王海文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南丁格尔”奖章,成为人民海军第2位此奖得主。

    王海文是谁?她又有怎样的故事?

    24年,56个海岛、120多个哨所、70多个村庄,巡诊送药300余次,累计航程10万公里,先后参加抗击非典、亚丁湾护航、“和谐使命”等12次重大卫勤保障任务。寥寥几组数字,浓缩了王海文的青春时光,也成为她工作的剪影。

    1.儿时梦想作“海燕”,长大走上“扎根海岛、奉献海军”追梦路

    “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履行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人道主义护士天职,把真诚的爱心无私奉献给每一位病人……”
    在美丽的千岛之城,在人民海军成立的第一所医院,年轻的王海文穿着洁白的护士服,手捧蜡烛,面对南丁格尔像,庄严宣誓。那一年,她21岁。
    出生在海滨的王海文,从小就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父亲是一名海军舰艇军官,他教王海文背诵的第一首散文诗就是高尔基的《海燕》。听着海潮律动长大的王海文,从小就憧憬着当一名与海浪为伴的勇敢海燕。
    海燕的梦想从来都是蓝色的。1986年7月,王海文考取了南京海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后,王海文放弃去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主动申请到海岛一线,到离大海最近的地方。因为这里,她才能再听到她儿时熟悉的律动,看见搏击风浪的勇敢海燕。
    分配到海军413医院的王海文穿上了“海军蓝”。从此,向往大海的海燕有了追梦的舞台。
    南丁格尔说:“护理本身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麻醉科护士的业务水平直接关系手术成败,入院第二年,王海文就通过考核,加入了医院战备要求最高的海上应急医疗队,一干就是24年。

    2.对工作:做敢拼的先锋战士,任何一件小事都认真到极致

    从事护理工作以来,王海文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职业的无限热爱,从妇产科、门诊部、传染科,再到麻醉科,每一个岗位,她都要做到最好。为了掌握系统的护理理论和娴熟的操作技艺,她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本科班学习期间,积极刻苦、认真钻研,以全优的成绩顺利毕业。毕业后,王海文愈加重视知识积累和更新,只要一有时间,她就一头扎进图书馆,潜心钻研护理医学专业理论,先后撰写了《远航编队救护所护理工作探讨》、《“和谐使命-2010”医院船手术室护理工作探讨》等20余篇护理学术文章。
    2007年7月,由于表现出色,组织安排王海文进入护理操作最严、责任最大的手术室担任护士长。
2008年,在南京军区联勤部举行的卫勤比武中,王海文作为年龄最大的女同志,获得护理操作第一名。
2009年7月,“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正式列编,作为医院船岸基依托医院的手术室护士长,医院船先进的手术室配置和布局,既让王海文欣喜万分,又让她倍感压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3年来,王海文所在的麻醉科先后派出了7名护士随医院船执行海外医疗援助任务,未发生一起差错和事故。
    “2010和谐使命”任务期间,王海文被任命为手术室护士长。为了保证手术室清洁无菌,王海文经常加班加点带领大家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每天手术前,她都会认真组织大家对手术室进行彻底清扫、除尘,每一型装备、每一件仪器甚至每一扇门、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
    一次,同行的徐才国看见王海文踮着脚用纱布擦拭着手术室上的门牌,因为位置有点偏高,王海文踮着脚擦得极为吃力。其中有一个字上有少许锈迹,她用纱布蘸了少许酒精极为小心擦拭着。徐才国不解,跑过去说:“海文姐,差不多就行了,何必花这么多精力在这种事上。”没想到王海文认真地告诉他:“我们去亚非国家执行任务,这不仅代表咱们单位、海军,更代表着我们的国家形象,任何一个细节都不容有失啊。”简单的三个字,王海文足足擦了5遍,直到手术室三个字一尘不染。

    3.对患者:亲情挚爱“内服” 三个药箱“外用”

    不管什么样的病人,无论来自何方,在王海文心目中只有一个信念:“病人把生命交给你,你就得对他们负责,待病人如同自己的亲人。”她不但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面对风浪里呕吐不止的官兵,她像姐姐一样关心体贴;面对病床上不能活动的老人,她像女儿一样贴心照料;面对治疗中紧张害怕的小孩,她像妈妈一样细心安抚。
一名年轻的战士患上顽固性便秘,听说要当着女同志的面从隐私部位插管,这名不足20岁的小战士连连摇头。“孩子,你就把我当做自己的妈妈,别紧张。”看着王护士长和蔼可亲的笑容,小战士放松下来。灌肠治疗后,看到已是满头大汗的护士长,小战士红着脸不知说什么好。康复后,这名小战士悄悄塞给王海文一个纸条,上面写着:“谢谢您,王妈妈!”
    2012年12月11日,413医院烧伤科收治了一位被烧伤的农民工子女严婷婷。经诊断,婷婷腿部属三度烧伤,其余部位大多二度烧伤,全身烧伤面积达到20%,需要进行三次手术。婷婷一家仅靠父亲一人打工维持家用,贫困难以支付后续医疗费用,经王海文提议并报医院党委研究决定:减免婷婷的各项医疗费用。治疗期间,王海文多次对她进行心理疏导,并为婷婷安排了单人病房,方便父母对其进行照顾,并加强临床护理力度。节日期间,在王海文的策划下,婷婷的病房放进了学习的课桌,玩具、零食,还被布置成爱心小家,婷婷在温馨的环境中康复效果明显。
    王海文有3个药箱,外观一模一样,但是“葫芦”里装的什么药,王海文最清楚。王海文经常会检查这3个药箱,让它们保持“齐装满员”状态,保证随时提起药箱就可以走。
    第一个药箱主要针对海防官兵,里面装得主要是治疗外伤、防中暑药品和计生用品,针对官兵易发的训练伤,药箱里还有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体温计、酒精棉球、绷带纱布等基本医疗用具,因为非常实用,深受官兵欢迎。
    第二个药箱主要针对海岛的老年居民,血糖仪、血压计等老年人体检的医疗器械一应俱全,每半年,他都会提着这个药箱边远渔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做一次上门筛查和走访。
    第三个药箱是王海文最不愿意用的一个药箱,因为它是针对突发情况的急救药箱,里面以急救医疗器械药品为主,可以及时对伤员进行缝合手术,并可以保证伤员在转送过程中的医疗护理工作。

    4.获南丁格尔奖章 同事:她像一块磁铁,能把大家吸引到一起

    除了照料患者,王海文还经常给海岛战士邮寄药品、化验单,给内向腼腆的官兵介绍对象,为吵架的夫妻平息风波,帮不能回家尽孝的兵娃看望父母,为即将远航的父亲照顾妻小……
    “她像一块磁铁,能把大家吸引到一起”,与王海文共事了15年的同事徐良志如此评价。
    413医院的麻醉科有一台著名的老牌缝纫机,是王海文搬到医院来的。“200元一块的手术台布时常会被手术刀割破,按照规定,这样的台布可以做废弃处理。但是为了节省开支,王海文就用这台缝纫机对破损的布料进行剪裁、缝补。”护士朱慧说,6年多过去了,在王海文的带动下,麻醉科的11名护士都加入了缝补大军。
    2013年8月24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可对海军413医院麻醉科护士长王海文来说,却是一个生命中绽放华彩的时刻。这天,她和全国其他5名第44届国际南丁格尔奖获得者一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亲切接见。谈到获奖,王海文说:“这个奖不是属于我个人的,而是属于我们413医院,属于我们海军,属于辛辛苦苦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我们医院在海岛上,交通不方便,那些人就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点一点地为医院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做出奉献。”
    曾有人问王海文,从事医护工作24年了,是什么动力一直保持那么热情的工作态度?“如果我不干护士,没有穿这身军装,出去以后我什么都不会了。24年中我走过不同的岗位,最早在妇产科干过,我觉得看着一个一个小生命诞生了,呱呱坠地,那个感觉真的很好。你一出来人家就来问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后来到了麻醉科,看着那些病人一个个进来开刀,不是这里有个块,就是里面长什么东西了,等开完刀回来像正常人一样跟你讲话,很有成就感。所以说护理工作为什么会坚持到今天?我就是干了我护士应该做的事情。我也曾经跟我老公说过,获奖就等于代表过去,一切从头开始,老婆还是以前的老婆,护士长还是以前的护士长,我会战斗在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工作。”王海文说。

    道德点评:

    一顶别致的燕帽,一身干净的白衣,一抹清澈的微笑,一颗天使般的心灵,这就是护士。在二十余年的护理生涯中,王海文始终坚持“至精、至诚、至爱、至和”的职业操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南丁格尔精神的真谛。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从最偏远的海岛到高山上的哨所,从大海中的军舰到风浪中的渔船,都留下王海文的身影。情系大海,踏浪冲锋,二十余年奋战在临床护理岗位一线,将白衣天使的独有之爱播撒海内外。如此坚守,不仅源于对工作的热爱,更有对每一位患者的殷殷深情。(来源:中国文明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