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守护采矿场公路

  每天走在拂晓孤寂的山路上,郭明义的心并不孤单,他经常一边走一边放声唱着自己喜欢的《敢问路在何方》、《小白杨》、《打靶归来》等歌曲。

  经过40分钟的跋涉,5点40分,伴随着歌声,郭明义准时走进齐大山铁矿的大门。从这里,将进入40公里采矿场公路。

  走过一段山路,在一座山顶上,亚洲最大的露天铁矿齐大山铁矿尽收眼底:24米宽的盘山公路蜿蜒曲折在一座座山中间,巨型电动轮运输汽车奔驰在大山各个工作面上,正在繁忙工作的电动铲钻机、碎石锤、钻机等大型矿用机械设备发出巨大的轰鸣声……

  郭明义告诉记者,在采矿场40多公里盘山公路上,正在作业的电动轮运输汽车有40多辆,这种汽车自重就有100多吨,装满矿石后重量就超过300吨,对公路路面质量要求高,对公路磨损也非常大。

  这时,如同庞然大物一般的一辆辆电动轮运输车迎面开来,郭明义向司机一一举手敬礼,用对讲机与司机交流,叮嘱注意事项。站在一旁的记者忽然发现,来到这个铁矿山谷后的老郭,举手投足间透出的精气神和脸上不时绽放着的幸福笑容,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与他接触的人。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大型铁矿山,齐大山铁矿年产值近30亿元,每天的产值将近700万元。采矿场公路,是维系矿山生产运行的“血管”,承担着每年5000多万吨采剥总量、1500多万吨铁矿石的转运和输出任务。一旦“血管”阻塞或断裂,给矿山、鞍钢生产带来的影响将是致命的。

  1996年,为了运输矿石,齐大山铁矿决定配备一名专业技术干部,主管采矿场公路的设计、建设和管护工作,领导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责任心强、爱岗敬业”的郭明义。

  在矿山现场,记者初步体会到郭明义作为公路管理员的艰辛。他修筑、监护的4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每天承受着300多吨重电动轮汽车的碾压,修路筑路根本不能间断。在这条路上,郭明义每天走上走下,结实厚重的工作鞋,一年就走坏五六双。

  “他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着采矿场公路。”与老郭同一科室的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计划员孙海荣告诉记者,老郭主管全矿采矿场公路的规划设计、检查验收和考核管理。作为矿机关的专业技术干部,可以不用每天到采矿场,一周去两三次就可以了。没想到老郭不仅每天待在采矿场,而且每天提前两个小时到岗。有些同事以为他坚持不了多长时间,没想到他一坚持就是15年。

  据孙海荣介绍,矿山露天采矿场的作业平台都是边形成、边生产、边消失,不能建固定的休息室。因此,无论是突降暴雨、暴雪,还是大风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想找个躲避的地方都没有,而且越是天气恶劣,采矿场道路维修就越不能停。

  采矿场地处海平面以下150米,这里的气温,冬天时比外面低5摄氏度左右,夏天时比外面高10摄氏度左右。郭明义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夏天他顶着烈日指挥修路,曾多次中暑晕倒在工作现场。修路作业区推土机司机单锡纯说,光他看到郭明义严重中暑昏倒就至少有3次,由于采矿场没水,等叫来水车才能把他喷醒,醒了以后他也不下山,还继续坚守在岗位上。

  “可这么多年来,我从未听他发过一句牢骚。谁也没有见他叫过一声苦,说过一句疼。”孙海荣感叹。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郭明义从37岁时开始干起,如今已奋战到52岁。当矿领导考虑到他年龄大了,想给他调换一个相对轻松的岗位时,他谢绝了。

  记者问郭明义为什么要坚持每天提前两个小时到岗。“没什么,习惯了,不早点来看看采矿场道路的情况,我的心里不踏实。我来了,也能给现场的夜班职工们鼓鼓劲儿,让大家争取在交班前多抢点活儿。”郭明义轻松地说。

  “常人很难做到15年这样起早贪黑的坚守,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天。只有像老郭这样具备钢铁意志的人,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杨靖波说。

    永远都是一句话:“没问题”

  清晨6点10分,在采矿场盘山公路上又走了半个小时,郭明义指着刚开过去的一辆电动轮汽车告诉记者:“这个汽车一个轮胎就值40多万元,它对采场公路有很高的要求,路修好了,减少对轮胎的磨损,就能为企业节能降耗保增长作出贡献。”曾担任过全矿33台进口电动轮汽车现场组装英文翻译的他,对矿区内每一辆电动轮汽车的熟悉和热爱溢于言表。

  郭明义15年坚守在40公里的山路上,高6米的电动轮汽车每天要上百次地经过他的身边,这个庞然大物有15米左右的瞭望死角。“别说是普通人,就连30吨的翻斗车,都没有它的车轱辘高。”齐大山铁矿大型生产汽车司机许平鑫说,在国内矿山企业,曾发生电动轮汽车碾压面包车、小货车后而电动轮司机却没有任何察觉的恶性事故。

  采访中,修路车间公路管理员高森山说,他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幕。2006年7月的一个夜晚,突降暴雨,一条白天刚刚铺好的坡道在暴雨冲刷下出现险情。凌晨1点,正值夜班的高森山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到现场,等待从矿机关楼赶来的郭明义。当时他望着采矿场一段山坡路心想,以往遇到有急活儿,郭明义都是走这条路,翻山坡抄近路过来,今天下这么大的雨,这个山坡可没法翻了。

  正想着,他忽然看见郭明义冒着从山坡滚落的危险,又从90多米高、坡度近45°的这条近路翻山过来了。暴雨中,老郭浑身是泥,雨顺着头发往嘴里淌,脚磨破了,却还像没事儿似的一冲下来就对工友们喊“抓紧时间修路”。当时高森山再也控制不住,眼泪就掉下来了……在郭明义的感召下,现场的十余名工友干劲儿十足,冒雨抢修,一个小时后,这条公路修好了。

  2007年3月4日,鞍山遭遇了50年一遇的暴风雪。冒着漫天大雪,凌晨2点,郭明义从家里出发往采矿场走。路上的积雪没过膝盖,走着走着就掉进没腰深的积雪坑。他几乎手脚并用从雪堆里爬出来赶到采矿场。从清晨4点30分开始组织职工除雪,一直干到晚上6点多,采矿场主干线公路全部恢复生产后,他才下山。

  “不管接到多困难、多紧迫的修路任务,他永远都是一句话‘没问题’。”郭明义的历任领导都说,任务交给郭明义,领导心里就有底了。

  2008年2月,被称为“亚洲第一移”的齐大山矿破碎站下移工程启动,矿里要求在12个小时内修好皮带下面的路。这项工程是将一座高20多米、宽15米、重900多吨的钢铁建筑物用特种车辆托起来,通过公路下移到另一个平台。如果路面稍有不平,就会造成破碎站侧翻,对周边的人员、设备构成严重威胁。

  “当时采矿场大雪弥漫,寒风刺骨,皮带下面的矿石堆都冻住了,十分坚硬,路修得很艰难。”据齐大山铁矿修路作业区党支部书记刘洪良回忆,那天郭明义正患重感冒,但从清晨5点开始,他一直站在现场监督指挥修路。工友们见他发烧发得浑身颤抖,多次劝他下山,他却坚决不肯。直到第二天凌晨两点,路修好了,他已经累得站都站不稳,被两名工友搀扶着送回家。但第二天天不亮,他又准时出现在采矿场。

  在矿山,熟悉郭明义的人,没有一个不敬佩他,任何一个工友讲起老郭爱岗敬业的故事都有说不完的话。

    榜样凝聚力量

  6点40分,在齐大山矿9号上段工作面,郭明义边走边用对讲机询问着道路情况。突然他发现前方路面有一块大砖头,他赶紧小跑两步将砖头清理到路边。“路面要平整,宽度要达24米,才能保证大型汽车会车时的安全,路面坑差不能超过15到20厘米,像这样的砖头块必须马上清除。”老郭给记者解释说。

  到达采矿场后,郭明义马上安排值夜班的职工,对关键道路进行抢修。8点钟,白班职工到岗后,老郭集中指导整修全采矿场的道路。矿山生产设备耗电量大,为了躲开下午用电高峰期限电,郭明义几乎每天都是和职工抢在中午1点钟之前,把道路修好后才吃午饭,有时忙得连午饭也顾不得吃。

  下午,通常老郭还要在采矿场主要道路上,再步行检查一遍,仔细观测每一处道路的平整度、坡度和宽度,然后赶回办公室制定第二天修路计划。碰上全矿会战时,他常常要在采矿场里工作到天黑,才能回到办公室,回家就更晚了。

  近几年,郭明义平均每年组织新修主次干道20余条,生产临时坡路10余条,每条道路的建设效率都提高30%以上,年增产创效都在200万元以上。

  在郭明义担任33台、每台价值1000多万元的矿用电动轮汽车现场组装英文翻译的3年里,美国犹格里德公司澳大利亚售后技术服务部中国区总管,通过在现场对郭明义的长期观察、了解,对郭明义的敬业精神、技术能力、英语水平和高尚品格非常赞赏,曾两次劝郭明义到他所在的中国区工作,并承诺可以给比郭明义当时每月收入高6至7倍的工资,可郭明义丝毫不为所动。郭明义对他说:“我对齐大山矿有感情,对齐大山矿的发展充满信心。”

  郭明义对企业的热爱渗透在他所从事的每一项工作中。在与外方合作期间,虽然电动轮汽车的进口备件质量检验不归郭明义负责,但每次郭明义对着备件做中文翻译时,他都认真检查,先后发现了5台电动轮汽车有质量问题,都用相机拍下来并写出中英文说明,掌握第一手证据。通过矿里与外方据理力争,最终为企业争得10万美元的赔偿。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