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珍:没有硝烟战场上的"提灯女神"
2011年10月10日
弯腰,细数输液管里流下的液滴;
蹲下,仔细查看患者手术伤口;
伸手,帮一名93岁的老人捋捋额前的白发,摸摸一名7岁小男孩的胖脸蛋……
这就是那个当了22年急诊护士,和急诊科的战友们一起护理过数十万名患者的她吗?
这就是那个30年从事护理工作,相当于在医院里走了至少两趟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的她吗?
这就是那个坚守抗击非典一线122天,护理过3000多名发热病人的她吗?
这就是那个奔赴北川抗震救灾前线,和同事们一起从废墟中救出“芭蕾女孩”的她吗?
这就是那个随“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远赴亚非5国的中国海军“南丁格尔”吗?
是的,就是她!那一刻,窗外几朵白玉兰花正在静静地盛开。
她被患者誉为“和谐天使”。她是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王文珍。
【深度阅读】“和谐天使”在人间
“洛桑——”听到这亲切而又熟悉的声音,11岁的洛桑从病床上跳下来,憨笑着一头扑进王文珍的怀里。
洛桑来自西藏日喀则。刚到北京治病时由于人地生疏,加之此前在别家医院接受了一次不成功的手术治疗,洛桑的心情沮丧,对治疗有些排斥。为了能让他配合治疗,王文珍经常陪洛桑玩游戏,听他读课文,给他讲故事,给他送礼物,慢慢地洛桑变得开朗起来,并与王文珍建立起了母子般的亲情。
这样的温馨场景,从洛桑住院的第一天起,已持续了30多天;
这样的温馨场景,从王文珍走上护理岗位的那天起,已持续了30余年。
海军总医院护理部总护士长王文珍入伍33年来,一直奋战在一线临床护理岗位,始终用亲情温暖病人,用真情服务病人,用博爱帮助病人,被患者誉为“和谐天使”。她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受到各级表彰嘉奖23次,2008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2009年荣获第42届国际南丁格尔奖。
“病人就是我的亲人”
1981年6月,王文珍护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当护士。刚到消化内科不久,一位病重不能自理的住院老人没有家属陪床,王文珍主动承担起陪床的任务,她每隔两三个小时就为老人翻一次身、换洗尿布、擦拭身子。老人身体很重,每翻一次身,王文珍都累得浑身是汗。
“你一个大姑娘家,让你做这些我太过意不去了!”老人内疚地说。
“大爷,这是我该做的。”在王文珍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老人直至病愈出院也没有因长期卧床得过褥疮。
1986年,医院成立急诊科,王文珍被选调进来。急诊科护理任务繁重而且危险性高,她一干就是22年。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病人,王文珍心里只有一个准则:“他是病人,我就是他亲人。”
几年前,急诊科收治了一名有艾滋病史的患者。他是一名20多岁的小伙子,知道自己得了艾滋病,绝望地跳楼自杀,送到医院时已生命垂危,呼吸道有大量分泌物。
王文珍在为病人吸痰时,被病人的呕吐物喷了一脸,但抢救必须争分夺秒,她来不及抹去脸上的呕吐物,继续为病人吸痰。经过紧急处置,病人终于恢复了意识。当时,许多医护人员对这位有艾滋病史的患者心存恐惧,王文珍就主动承担其护理工作。在急诊观察室的20多天时间里,她像对待自己的亲弟弟一样,为病人洗头洗脸、剪指甲、刮胡子,及时帮他换洗衣服,逢休息时陪他聊天。病人截瘫后排便功能出现障碍,为减轻其痛苦,王文珍就戴上手套为他掏大便。病人出院时泣不成声地对王文珍说:“自从得了艾滋病,连许多亲友都有意疏远我,而您却一直照顾我,真想叫您一声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