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阿尼帕妈妈的慈母之心

2011年10月10日

    她是一位72岁大爱母亲,先后收养了汉、回、维、哈4个民族的10个孤儿。 
  为给一家20多口人做饭,她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2米的铁锅,被称作“团圆锅”。即便这样,做一锅饭一个人分不了一碗,锅就见底了…… 
    她下了班就去打土坯卖钱,还去帮别人宰牛宰羊,就为了得到一些牛羊杂碎,改善一家大小的生活。
  她对收养孩子比亲生孩子还亲,而她最小的亲生女儿上初中时还没穿过一件新衣裳。
  她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河县青河镇居民阿尼帕·阿力马洪。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她以博大的慈母之心,创造了至真至纯的温暖之家……

    【深度阅读】心底有爱天地宽 

    一位维吾尔族母亲,除了自己亲生的9个儿女,还含辛茹苦地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的10个孤儿,如今这个大家庭已有维吾尔、汉、回、哈萨克、塔塔尔、乌兹别克6个民族的180多口人。她就是72岁的青河县青河镇居民阿尼帕·阿力马洪。

    1963年,阿尼帕已经是6个孩子的母亲,丈夫阿比包在县公安局工作,加上弟妹,10口之家的生活全靠着丈夫每月45元的工资支撑着,生活拮据但日子过得其乐融融。可就在这年冬天,和阿尼帕一墙之隔的邻居牙合甫夫妇(丈夫维吾尔族、妻子哈萨克族的再婚家庭)不幸相继去世,撇下了3个不满十岁的孩子。

    阿尼帕看到这三个失去父母的孩子十分可怜,把他们接回了自己的家。阿尼帕心里明白,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多一张嘴就意味着多一份生活的艰难。

    今年已经53岁的托乎提是阿尼帕老妈妈最初收养的三兄弟之一,那时他只有8岁,回想起当年阿尼帕妈妈收养他们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 

    之后的十年间,阿尼帕又先后收养了回族孤儿王淑珍,王作林兄妹4人,汉族孤儿金海、金花和金雪莲,这时,她和丈夫抚养的孩子增加到了19个。 

    流浪街头的小淑珍当时头上长满了头癣和癞疮,头上没有一根头发,满是脓血。 阿尼帕带着她四处求医问药,经过两个多月的清洗和治疗,小淑珍的头上终于长出了黑茸茸的毛发。 

    一直到现在,王淑珍始终保留着长长的黑发,她说这是妈妈给她最珍贵的礼物。 

    为了保证全家20多口人的一日三餐,阿尼帕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米2的大铁锅,她几乎把家里的全部收入都换成了食物,春天粮食不够吃,她就去地里挖野菜,秋天还要出去捡麦子、收土豆。尽管如此,生活依然捉襟见肘。为了多赚些钱为孩子们交学费做衣服,丈夫阿比包下班后就去为工地打土块,而阿尼帕也在县食品厂找到了一份洗羊肚和羊肠的工作。 

    阿尼帕夫妇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孩子们能吃饱,还要让孩子们有学上。家里用不起电灯,阿尼帕就用破棉絮搓成条,做成小油灯,19个孩子们就在这一盏盏跳动的灯光下读书学习,上完了小上学、中学。孩子们没有一个因为家里贫穷而辍学。 

    正是因为阿尼帕对这个特殊大家庭付出的艰辛,让兄弟姐妹们早早就懂得了珍惜,懂得了相互关爱。今年已经三十三岁的热阿黑是阿尼帕最小的亲生女儿,回忆起当时的生活,她的心里充满了辛酸和感动。 

    阿尼帕的19个孩子在她含辛茹苦的照料下渐渐长大,四十年的岁月,这份大爱也逐渐打动了周围的邻居们。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阿尼帕夫妇天天在家看电视,还从不多的收入中拿出1000元捐给灾区。阿尼帕看着失去父母的孤儿们总是在流泪,她找到县民政部门的领导说:“我们现在生活不知比过去好了多少倍,我愿意再收养10个孤儿。”在阿尼帕老人的感召下,全县有10多个家庭向民政部门提出收养地震孤儿的请求,牧民们赶着牛羊来县城捐款,在这个贫困县,各族人民向地震灾区捐款竟达130多万元。

    如今,阿尼帕的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但逢年过节,孩子们总会想方设法赶回来陪老人住几天。这也是阿尼帕老妈妈最快乐的时候。因为这时,全家老小都能聚到一起。这些孩子从来没有民族之分,“他们都是我的孩子,都是我的血脉,我们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