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草根慈善家:烤卖羊肉串 攒10余万助贫困生

2011年10月27日

    他历经8年,烤卖30万串羊肉串,攒下10多万元钱,全部用来捐款助学。

    他就是阿里木江·哈力克,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从新疆走出来的“草根”慈善家。

    【深度阅读】

  2011年1月,39岁的维吾尔族汉子阿里木江·哈力克“火”了。1月13日,他登上新华社“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阿里木江颁奖台。领奖前一天,他却私下问与他颇为相熟的记者:“北京能不能烤羊肉串?我想找个地方,自己烤烤肉串。几天没摆摊,手痒了……”

   “烤羊肉串的‘慈善家’”受关注

  整整8年,在贵州省毕节市,阿里木江以烤羊肉串为生,并用卖烤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他的故事,使无数网民为之动容,誉之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2010年底,新华社发起“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人物评选。作为候选人之一,阿里木江最终获得24万多张网络投票,高居榜首。而在“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发起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也给阿里木江投了一票,称他为新疆人民的“好巴郎”。是什么让众多网民“力挺”这位维吾尔族汉子?让我们回看一下阿里木江的经历。

  10年前刚到毕节时,阿里木江孑然一身。“这世上总有好人。” 阿里木江说,一个农民工兄弟请他吃过一顿两块钱的豆花饭,“我知道两块钱对他来说,赚得也不容易,那是我这辈子最难忘的一顿饭”。

  后来,一个并不太熟悉的酒吧老板借给阿里木江100元钱。有了本钱,阿里木江拼命做生意,5天就把钱如数归还,“到如今,我们都还是好朋友”。

  2002年,阿里木江路过贵州镇远县,参与扑灭了一起山火,当地政府奖励他300元现金。随后,他通过毕节地区妇联组织,将这笔奖金连同自己身上的200元钱,捐给毕节学院一位因贫困濒临辍学的女生:“我第一次感到,500元钱对很多人来说,只是个很小的数目,对贫困生却帮得上大忙。”

  从此,阿里木江烤羊肉串的收入,大多用在了捐资助学上。到底资助了多少,他也没个准数,“这么多年,有多余的钱了就去资助,直接资助的学生有100多个,加起来有10多万吧”。卖一串羊肉串,毛利不过3毛钱,攒10万元,至少要卖30多万串。

    “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才是物有所值”

    从天山脚下到乌蒙高原,是什么信念让阿里木江数年如一日地资助贫困生?

  4年前,阿里木江揣着5000元钱,来到毕节学院,提出想资助一些困难学生。

  “一大摞钱,什么面值的都有,还带着一股子烤羊肉串的味道。”毕节学院党委副书记汤宇华清楚地记得,“我们的心情非常沉重,这个社会上有的是比阿里木江生活宽裕的人,这对他而言,几乎是倾其所有。”

  很快,毕节学院决定配套5000元,将这笔全校金额最小的助学金命名为“阿里木江助学金”。

  “没读书缺文化,我只会烤羊肉串,绝不能让那些贫困孩子和我一样。”阿里木江读到高二就参军入伍,对文化教育,他有着近乎崇拜的尊重,“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人的思想和命运。”

  身边的朋友没少劝阿里木江攒些钱,买套房,改善条件,可他总“听不进”。

  阿里木江有个朴素的想法:“把字写在石头上,可以保存到永远;把字写在沙子上,只能保存一时。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才是物有所值。”

  2007年11月,得知大方县达溪镇聚河小学大部分学生没有书包后,阿里木江从批发市场买了181个书包。由于交通闭塞,不通汽车,他和朋友在农户家借了一匹马,“路太陡了,下坡时,大伙要拉住马尾巴,马才不会滚下去。”

  翻山越岭2个多小时后,阿里木江走进聚河小学破旧的教学楼,将新书包递到每一个孩子手中。事先阿里木江还特意带来了一面五星红旗。架竹竿,穿旗绳,阿里木江和师生们站在狭窄的操场上唱起国歌,一起注视着五星红旗在山沟里冉冉升起,迎风招展。

  如今,阿里木江又开始考虑更长远的资助计划,他打算未来攒钱办一所留守儿童学校,让那些不在父母身边的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

  “一夜成名”后的他依旧简朴

  去年4月14日,得知玉树地震的消息后,阿里木江第3天就携带装有行军床、被褥以及锅碗瓢盆的两大包行李,从贵阳奔赴玉树灾区协助部队官兵施救。在随后的十多天里,阿里木江如重回军营般,协助战士们抬伤员、架帐篷、卸物资,从早忙到晚。 阿里木江说,他始终铭记自己当兵时老班长说过的一句话:“小的是家,大的是国家。国家和人民需要你的时候,能站出来的,都是英雄”。

  “一夜成名”之后,阿里木江的生活依旧简朴,依旧有滋有味地卖着肉串。这个身材壮实、经常胡子拉碴的新疆汉子,身穿20元的土布褂子和20元的蓝布裤子,脚蹬8元的布鞋,一穿好几年;他喜欢吃水果,为了买到便宜的水果他常常挑快烂了的买,削掉坏的再吃;一个馕或两个馒头,加一杯水,就打发掉一顿饭。这样的生活,阿里木江却觉得十分满足:“生活嘛,吃饱就可以了”。

  阿里木江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现在,他的家乡和静县成立了“阿里木江·哈力克民族团结一家亲助学基金”。他获得新疆青年五四奖章、自治区“外出务工模范”荣誉称号,当选第二届贵州省道德模范,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2011-07-12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