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动了。
“女儿命保不住,但是眼睛还能留下,帮助别人看这个世界。”胡文传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妻子李翠花。“捐眼睛”,这个闻所未闻的概念让李翠花和亲友们都难以接受,大家都说胡文传“太残忍”。
在医生尽力下,小明娜的心脏手术成功完成。但因为她太幼小,小明娜最终还是闭上了眼睛。
在胡文传的坚持下,小明娜的眼角膜被成功捐献。2只晶莹的眼角膜分别被移植到了宿州小伙小张和52岁的滁州人朱良喜眼中。
李翠花告诉记者,手术后的朱良喜还来到他们家看过她和胡文传,看着朱良喜痊愈的眼睛,李翠花说,感觉“有点特别”。
第三幕: 踏上为了400万人的“光明行”
2009年8月21日,胡文传签署了器官志愿捐献书,在“角膜”一栏上,划上了坚定的一个“√”。
同时,如今的胡文传已经成为了合肥一家医院的一名角膜捐献劝导员。
在医院里,记者看到了胡文传。他安静,像邻居们形容的那样“不爱讲话”,黑瘦,个子不高。说起自己的孩子,胡文传倒是有很多话说,一句接着一句,说到凯明、明娜,会静静地流下泪来。但是,他的声音很小,仿佛在说给自己听。
为什么要签捐角膜的协议呢?胡文传回答说,自己不迷信,希望能用自己的行为和女儿的亲身经历,让更多的人知道、理解这件事、这件好事。
医院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等待移植眼角膜的意义不仅仅是恢复视力,最大的帮助是保住病人的眼球。
据了解,如果角膜病患者受感染严重,将会导致眼球摘除,因为如果不及时摘除眼球,迅速扩张的病菌将侵蚀大脑,带来生命危险。
“大多数病人都是在等待眼角膜中加重病情,最终不得不摘除眼球。”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接受小明娜眼角膜移植的朱长喜很幸运。
当时,朱长喜隔壁床的病友一直在等待眼角膜,在等待中,病情一天天地恶化,待到小明娜供出眼角膜的时候,已经错过了角膜移植时机,不得不接受眼球摘除手术,而刚患病的朱长喜则正好幸运地接受了小明娜的角膜,保住了珍贵的眼睛。
“目前,我们全国共有400万角膜病患者在等着角膜移植,但是能等到的少之又少,只能在黑暗中苦苦等待,最终只能失去眼睛。”
据了解,看过胡文传的事迹后,已经有很多人打电话到不同机构咨询捐献眼角膜事宜。
但是,胡文传告诉记者,并不是本人有意向捐献角膜,最终都能成功捐献。有很多人自己要求捐献眼角膜,但最终家人难以接受,放弃捐献。胡文传表示,自己做眼角膜捐献劝导员,就是希望能将自己的经历与想法告诉那些家人,让他们真正理解捐献角膜的意义,也同样体会亲人继续留在人间的感受。
同时,胡文传还在学习有关除角膜以外的其他器官捐献的相关知识,“我文化不够,我得先了解了、弄懂了才行。”
“我想我本人是有说服力的。”胡文传说,眼睛里写满了真诚。
胡文传,这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从安徽奔波到浙江打工的农民工,小学五年级的文化水平,内向不爱说话……
走在人群中,他很难被注意,与别人接触后,也可能很快会被忘记。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即便面对一次次的灾难的打击,他从没忘记给予。给予别人生命、给予别人光明……
再看一眼这个被提名全国道德模范的人,你会发现,做一个像胡文传一样的好人是难的,因为在被剥夺时还不忘给予,需要怎样的勇气与决心?
但是,再看一眼胡文传,你又会发现,做一个好人是那么地简单。它不需要万贯的金银,不需要傲人的文凭,不需要过人的胆识,只要有一颗不计得失,为人着想的心,便足够了。(2009-10-17 江淮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