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有一个肝硬化病人先后7次住院,转氨酶一正常就出院。陈菊梅找到他吃的药瓶一看,里面有五味子!陈菊梅经反复试验发现,五味子仁里的油是能够降酶的。
1973年,陈菊梅以“302医院二科”的名义,在《新医药学》第9期上发表了试用五味子降低转氨酶的学术论文。
“这个技术也不保密,谁来都告诉。”目前,在陈菊梅的成果基础上,国内已衍生出多项成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较多,数十种临床药物的疗效却无一得以确切验证,陈菊梅便着手组建全军第一个临床乙脑实验室。从在厕所里养小白鼠到把科室的会议室改装成实验室,经过2年努力,这个简陋的实验室产生了包括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一批重要成果。
——“七五”期间,我国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死率高达85%以上,国家遂启动以降低10%的病死率为目标的重大课题。作为课题牵头人,陈菊梅带领全国4家医院的协作组攻关4年,在国内率先提出各型重型肝炎三级临床诊断标准和临床分期标准,被纳入《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并沿用至今。同时,她还带领协作组率先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重肝的崭新模式,使我国慢重肝患者的病死率降到38%,整整降低了47个百分点,成为我国肝病治疗史上的重大突破。
——进入新世纪后,陈菊梅又提出用乙肝抗病毒疗法治疗慢重肝、肝衰竭病人等方法,使患者生存率提高20%;主导引进人工肝技术,使肝衰竭患者的死亡率降低20%。
今天,302医院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综合实力最强、收治病人最多的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没有陈菊梅,就没有302医院的今天。”院长吕吉云说。
待患如亲——“往她对面一坐,病就好了一半”
“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耳熟能详的《希波克拉底誓言》,2000多年来被视为医生这一行业的行为规范。
陈菊梅对病人的责任心,则早已超越了这一纸“誓言”。她从不忌讳传染病人,刚去世的传染病人的病床,换一张床单她就能躺在上面休息;哪怕是被判了“死刑”的病人,她也会想尽一切办法。
63年来,这个出生于浙江天台的江南女子,在病人生死攸关之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负责!”
——上世纪60年代,一名叫查小萌的2岁麻疹患儿突发喉梗阻。以前这种紧急情况,都是请外科派医生来切开气管救人。可患儿危在旦夕,远水解不了近渴。陈菊梅当机立断:“切开气管救人,出了问题我负责!”孩子得以获救。
——1963年的一天,302医院门诊部,一名20多岁的小伙子昏迷在地,头颈向后、四肢僵硬、身体呈反弓形。小伙子已被3家医院拒收,他的母亲跪在地上哀求。陈菊梅赶到后,一边查看一边说:“是乙脑后遗症,赶快收治!”
当时,乙脑后遗症尚无有效的救治方法。陈菊梅依据神经损伤的原理,独辟蹊径,从病人第三、四腰椎管部位,定期注入适量的地塞米松等药物。4个月后,这位担任外语教师的年轻人不仅重返讲台,还活跃在篮球场上。
这就是陈菊梅在国内首创的成功救治乙型脑炎后遗症患者的“鞘内注射法”。目前,这依然是治疗脑炎后遗症的唯一有效方法。
类似这样的事例,只一次,对患者便是“再造之恩”;而在陈菊梅的职业生涯中,却有很多——
今年77岁的退休军人陈克志,40年前转院到302医院时,肌肉全部萎缩,“连脚掌上的老皮都脱了”,单位准备给他开追悼会。是陈菊梅,从治疗到护理,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终于让他“起死回生”;
今年41岁的河北商人王永山,2008年来到302医院之前,辗转几家医院花了十多万元,病没治好,但“后事已经交代好了”。也是陈菊梅,确诊了他患的只是“肝血管瘤”,仅需每年复查1-2次即可。“往她对面一坐,病就好了一半。”刚过不惑之年的王永山,恍如再生。
“辨难释疑真国手,杏坛神技世无双。”这是一名患者对陈菊梅的褒奖,更是陈菊梅63年来行医生涯的写照。
品格如梅——“83岁,我也是一名战士”
“她这个人,实在是太没有‘追求’了!”一说起陈菊梅,302医院老政委倪衡金甚至有些“恨铁不成钢”——
几十年来,她为新中国的传染病事业作了那么多贡献,却从不计较名利、也不愿意被宣传报道;她出了那么多科研成果,却从不愿借《名人传》出名,甚至连科研奖项、学术论文也不计较署名;她成功救治了那么多疑难危重病人,也从不接受病人及家属的礼品……
“我活着不希望出名,死后也不用留名。我和老伴都商量好了,我们死后,遗体都捐出来,供医院解剖研究用。”
作为302医院的专家组组长,虽至耄耋之年,但每当国家和人民处于危难关头之际,陈菊梅永远是一名冲锋的“战士”——
2003年初春,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在我国肆虐。短短3个月,陈菊梅连续创造了“非典”群防群治工作的五个“第一”:
2月12日,她第一个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关于“非典”防治的专家访谈;3月6日,她镇定地走进非典隔离病房,主持了北京地区第一次对“非典”患者的专家会诊;3月19日,她连续作战两昼夜,主编全军第一本《非典型肺炎防治手册》;5月4日,她成为第一批在军队远程会诊中心讲授预防“非典”感染的专家;5月10日,她在专业杂志上开辟了第一个“非典”专栏。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陈菊梅坚持要去前线:“我同传染病打了一辈子交道,有经验。83岁,我也是一名战士!”
到达灾区后,陈菊梅不顾年高体弱,拄着木棍,顶着高温,冒着余震,走遍了北川、什邡、绵竹等重灾区——她对灾后可能发生的疫病进行了科学预测和客观分析后,提出“完善监测体系、突出防疫重点、实施科学防疫”3项重要建议。她还不分昼夜指导本院专家紧急编写《地震灾区医院院内感染预防指南》等书籍,下发给灾区医疗队、救灾官兵和受灾群众。
63年来,不论是新中国传染病防治的事业选择了陈菊梅,还是陈菊梅选择了这份事业,她已然将生命融进了这份事业,难舍难分。
302医院政委邢振湖说,如今已87岁高龄的陈菊梅因早期帕金森病,右脚抬不起来,右手关节不能伸直,但她依然坚守在传染病防治一线。
有人劝她该歇歇了,她却半开玩笑地说:“我要是在家待着,得早死。”
已和陈菊梅携手度过了金婚之后第5个年头的老伴陈国仕,用了7个字“总结”她的人生:“挺苦,挺累,挺快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