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残疾青年赵仁伟:筷子男孩顶天立地
2012年06月16日
在今年的五四青年节,第十六届“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名单公布,河南省三门峡市残疾青年赵仁伟成为河南省唯一一名入选者。这名仅有头和脖子能活动的高位截瘫青年,用常人无法想象的坚强与毅力让我们认识了生命的不屈与顽强。
一场意外——有志青年坠入人生深渊
1982年,赵仁伟出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果园乡杜寺村。曾经,他是一家人的希望所在。2001年,赵仁伟考上了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就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作为家里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赵仁伟被寄予了太多的期待,他有着美丽的梦想,“大学毕业好好找份工作,在城里买套房子,把父母接到城里生活……”他怀着对人生的美好憧憬享受着自己的青春岁月。
时间流水般逝去,平静而美好。而这一切却在赵仁伟21岁这年发生逆转,命运的无情把一家人的厚望抽打得支离破碎,前一秒钟意气风发胸怀抱负的青年永远地成为高位截瘫的残疾人,脖子以下的肢体他再也感知不到。
那是2003年,大二暑假的一天,赵仁伟早上5点起来下地摘绿豆,临近中午时他才到家。为了把绿豆晒干,早点卖掉交新学年的学费,长时间没有进食的他忍着饥饿和疲劳,把豆子背上房顶。
就在他把最后一袋豆角背到房顶,刚要直起腰时,突然感觉一阵眩晕,接着两眼一黑,他什么也不知道了……
赵仁伟摔下了屋顶,后背着地。“我永远记得,这是我生命中身体的最后一个动作。”赵仁伟再次醒来时,已经在医院里昏迷了九天九夜。赵仁伟摔伤了颈椎,导致高位截瘫。“高位截瘫”四个字如五雷轰顶,把他瞬间打懵了,“我再也站不起来了。”直觉告诉他这辈子再也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无数次的病危、无数次的抢救之后,赵仁伟挣扎在死亡线上,徘徊于生死之间的他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保全生命的赵仁伟并无丝毫欢喜,因为接下来的日子对他来说,更像是一场挑战极限的“战斗”,与生活的斗争,与自己身体的斗争。对于常人来说,一日三餐是再普通不过了,甚至人们对饮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聚餐时的欢愉,品味美食时的满足,饮食环境的高雅格调……可对只有脖子和头才能动,只能躺在床上无法自主进食的的赵仁伟来说,有的只是煎熬与折磨,“被人喂食”这个被动的过程,“只是匆匆应付身体需求和体能的补充,以及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烦恼和劳顿。”
最初住院时,他躺着连喝水都困难:口不能张太大,怕呛到一次也不敢喝太多,只能抿一下。躺着面朝上咀嚼食物更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赵仁伟极度不适应,“好比习惯了右手写字,突然要换成左手一样,有种一下子不知道如何下笔的感觉。”他形容最初自己咀嚼的每一个回合都很僵硬。因为是面朝上,食物总会流向喉咙,极易被噎到。所以与正常地咀嚼食物相比,躺着吃东西还多出了一道程序,就是尽量把食物堵在喉咙外。
除了吃饭,生活中的诸多不便也在随后的日子里显现出来。刷牙、洗脸、穿衣自不必说,全靠家人一点点帮他;夏天蚊子落在他脸上,而旁边又没人帮他驱赶,他无计可施,只能拼命地摇头,却还是只能忍受蚊虫叮咬的痛苦;冬天的夜晚,被子没有盖好,他不忍叫醒父母,就学着用嘴咬住被子,尽力把脖子抬起,在黑暗中寻找被角,用牙咬住,一点点地往靠近头的地方拉,嘴再换到离头远一点的被子处,咬住再往回拉,就这样来回拉着,把脖子周围的被子拉过来……
无力照顾自己,还要让家人忙前跑后,赵仁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他开始陷入无尽的苦痛与纠结。“活着已经没有了意义,只能忍受痛苦,为什么还要活着?”他变得越来越焦虑暴躁,整天对父母乱发脾气,家里的气氛也因为他的消极情绪异常紧张。他不准别人进他的房间,拒绝母亲帮他翻身体,甚至有一天母亲喂他饭时,他直接哭喊着:“妈,你用刀把我砍死吧,我不想再连累你们了……”
就这样,赵仁伟在家里一躺就是三年,没有一点时间概念,每天瞪大眼睛看着屋顶,隔着窗透过来的微光招进来,他也不知是日出还是日落。“那段日子真是不堪回首。”赵仁伟回忆起最初在床上躺着的三年,至今仍不能完全释怀。“不过我现在可以坦然面对一切。”他坚定地说。
一根筷子——瘫痪躯体重新“站立”
2007年,在朋友同学的帮助下,赵仁伟用上了电脑,并连上了网络。
从此,静默不再成为一点点吞噬他的流沙,他终于可以和世界重新建立起联系!在看到电脑的那一刻,他流下了喜悦的泪水。然而短暂的开心之后,他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只有头和脖子能自由活动,高位瘫痪的他怎样才能使用电脑?起初,赵仁伟想着让父亲把一根木棍绑在胳膊上,用胳膊带动木棍点击键盘;但木棍不好固定,就连击打的力度都无法控制,用木棍点击键盘的方法失败。后来,赵仁伟又让家人把键盘放在下巴下面,尝试用下巴点击键盘。这个办法虽然可行,但脖子能够到的地方又很有限,不可能随心所欲地控制。而且他当初骨折的地方就在脖子上,用下巴敲键盘实在是太危险,赵仁伟犯了难。
偶然一次,赵仁伟看到电视节目中一个残疾人用嘴衔着一支画笔在作画。他灵感一现,突发奇想:我能不能用嘴咬着一个东西来点击键盘?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筷子。就这样,筷子--这个我们在吃饭中才会用到的工具走进了赵仁伟的生活,但这个过程却是那么的漫长而复杂。
最初,他用牙齿咬着筷子的一端把整个筷子举起,保持住其稳定与平衡后,再点击键盘。但这样做对于一个身体有残疾的人来说,实在是太吃力。后来,就干脆把筷子一截两半。牙齿咬筷子倒是不吃力了,但因为筷子短了许多,每次点击都需要把脖子抬得足够高才够得到键盘。一个上午下来,脖子疼得连扭头都费劲。经过长时间的摸索,赵仁伟终于把筷子的长度确定在筷子的三分之二位置,并经常把筷子含在嘴里来回比划,锻炼牙齿对筷子的掌控与点击能力。两个月后,赵仁伟终于能打字了,尽管一分钟才勉强打几个字,但这对于他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
平日里看起来坚硬结实的筷子,在赵仁伟嘴里不停被咬着,一根方方正正的筷子,一个月后,就会被牙齿一天天地咬成了扁薄一层,越来越细,直到最后被咬断……从最初学会用筷子敲键盘到现在,赵仁伟自己也记不清到底咬断了多少根筷子,就连我们常年都不会用坏的键盘,也因为筷子的力度无法控制一年要“报废”三个。
就这样,赵仁伟渐渐习惯了用筷子点击键盘敲字。一年后,赵仁伟开始尝试写点东西。
高中和大学都读理科的他,在那场意外后,从没想过自己将来会从事写作,就如他自己所言,“我曾经有过很多梦想,唯独没有写作这方面的。”用赵仁伟的话说,当初之所以想着写文章,一方面因为写作是自己力所能及的;另外,肢体的受限制有利于思考,“残疾与写作天生有缘”,赵仁伟用史铁生的话来解释自己写作的初衷。
最初写稿时,情况并非他想象的那般顺利。一篇篇稿件石沉大海,毫无音讯。“当时也想过要放弃。”赵仁伟直言在写了多篇稿子没有结果后,他曾经很灰心。但是“天助自助者”,就在他觉得自己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他的一篇稿子发表了。这个从瘫痪后一直沉浸于自卑苦痛中的年轻人终于有了些许的自信。紧接着,他的稿子不断见诸网络报端,他写作的劲头也越来越大。截至现在,他发表稿件累积200多万字。200万,每一个字要敲击好几次,在我们常人看来噼里啪啦一阵乱敲的键盘,赵仁伟却一次次咬着筷子,点了无数次……
一根筷子,成了赵仁伟生活乐趣所在;尽管依然残疾,仍旧面对各种生活的窘迫,但能够与世界实现自由沟通,这对于赵仁伟来说,算得上人生一次重新的“站立”。赵仁伟对电脑的依赖超乎想象,之前从来不带眼睛的他近视已达500度,因为经常上网赵仁伟还极易头晕。但电脑已经改变了赵仁伟的生活:“关了电脑,我实在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电脑已经成为我生活和工作的全部。”
一股信念——从不放弃改变生活窘境
赵仁伟从去年10月起做身体康复,主要是矫正变形的手指手腕,尽量保持关节活动度,不让肌肉萎缩。赵仁伟说,现在自己早上五点多起来写稿,8点做康复。“每天都感觉时间不够用”。 的确,除了自己写稿,他还在网上开办了写作培训班,指导爱好写作的人写稿,并帮他们发表稿件,还会邀请一些报刊的编辑定期讲课,赵仁伟对这个400多人的培训班很是上心。
他还在网上创办了残疾人协会,全国各地的残疾人都可以在此交流病情,共享信息,谈论一些谋生渠道,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赵仁伟补充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大医院接受名医治疗,有这么一个平台大家可以互通有无,提供一些实用的信息,对残疾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与之前那个颓废自怨自艾的赵仁伟相比,他现在对一切都极其坦然,并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生活。赵仁伟是那个偏远村子里最早使用电脑并接入互联网的用户,热心肠的他经常帮邻居的孩子辅导功课,每年高考中考结束后,还会帮助乡亲们查成绩、填报志愿,有时到了很晚他也从不厌烦,陪着家长一直等到深夜。
他所在的村大多数村民以种辣椒为生,辣椒是乡亲们的主要经济来源。近年来,辣椒价格波动很大,为了让村民的辣椒卖个好价钱,赵仁伟不辞辛苦地在网上发布辣椒信息,联系收购商,当起了乡亲们和客商的经纪人,帮大家牵线搭桥。在赵仁伟的协助下,辣椒销路极其顺畅,他也成为乡亲们眼中的“大能人”。“他们都是看着我长大的,平时对我都特别好。”赵仁伟是个热心肠,他说有时哪怕抬一下手就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爱是心里暖暖的感觉”,这是赵仁伟博客的名字,“不管是帮助别人还是被人帮助都会有这种感觉”。他一直感激自己的父母,为了不让母亲过度操劳,他努力学着把牙刷绑在手掌中间,自己刷牙;他庆幸自己有这么多朋友同学的帮助,“他们的关心和期盼是我曾经的一个主要动力”;他感谢一直以来给予过他帮助的人,尽全力做着力所能及的事。通过他,好多旧衣物找到了新主人,他从不觉得麻烦,反而会觉得“充实满足”,在他看来,也许只是一个电话,只是一次关注,就能给需要的人带来温暖。
“无论出身多不好,无论所处环境有多差,无论自身有多少缺陷;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用一颗感恩的心去迎接每一天的太阳。努力,总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赵仁伟说自己现在有三个心愿,一是希望自己能在剧本方面好好发展,另一个是自己的一本励志散文集能够得到出版。第三个心愿就是有机会去好一点的康复机构做康复。(中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