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兰军——有血有肉的"南疆界碑"
2012年10月24日
在绵延千多公里的中越边境线上,那险峻的高山之巅,有一座常人难以到达的哨所,在这偏僻清冷的地方,一个执着的老哨长带领他的战友们常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换来了祖国的安宁和边疆的稳定。他就是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广西“爱国戍边楷模”、防城港市劳动模范、防城区峒中镇尖峰岭哨所哨长陆兰军。
陆兰军是在1990年1月开始哨兵生涯的,先后在3个哨所工作过。1996年,他成了尖峰岭哨所建哨以来的第三任哨长,而这个哨所的第一任和第二任哨长分别是他的父亲陆之方和二哥陆兰廷。
从1979年3月至今,陆家先后有三代4人走上了尖峰岭这高山哨所,担任哨长和哨兵,33年默默守护着祖国的南大门,坚守着国土的信念,成了名副其实的哨兵之家。
哨兵的工作十分辛苦,工资却很低。有着20年“哨龄”的陆兰军,现在月工资才1100元。除去伙食费和养老保险金,剩不了多少钱。但他对此毫不介意,总是笑着说:“现在算是高的啦,以前每月只有一二百元呢!”
1996年,陆兰军刚上尖峰岭的时候,哨所还没有电,也没有水,条件极为艰苦。当年,陆兰军毅然拿出自己准备结婚用的积蓄,买来小发电机、小电泵,解决了用电、用水问题。此外,他还自掏腰包,为哨所添置了几张办公桌椅。
尖峰岭哨所海拔670多米,所负责的边境巡逻路线长24.5公里,有26块国界碑。22年,陆兰军在这座高山哨所上站岗执勤超两万个小时。22年,从没缺席过边境巡逻的陆兰军磨穿了一百多双解放鞋鞋底,行程5万多公里。
边防哨所的管理和正规部队没有两样,站岗值勤、军事训练、政治学习、联建工作,每一项都必不可少。相比于平淡的哨兵生涯,中越边境许多人靠从事边境贸易、搞种养等发家致富,生活过得红红火火。陆兰军的初中同学中,就有不少是靠做边境贸易生意发财的。面对着发财致富机遇的诱惑,陆兰军却还是选择了坚守民兵职责,选择了当时每月300多元的津贴,选择把青春无悔地洒在了尖峰岭的高山之巅。他说:“哨兵的工作总得有人干啊!为祖国站岗放哨是件光荣的事,再苦再穷我也心甘情愿。”
陆兰军的家离哨所不远,直线距离也就1000多米。可陆兰军当哨兵22年,他在家里住的时间总共才20个月,不到2年。无论是孩子发烧感冒,还是家里收割松脂缺少人手,陆兰军都无法及时赶回家帮忙,对这个家,他总是满怀愧疚。
由于很少回家,陆兰军每次巡逻路过家门,年幼的儿子都会跑出来,死死地抱住他,哭喊着不让他走,为的是想让父亲停下来多陪自己一下。
2011年6月1日,陆兰军在哨所执勤,当他接到父亲病危的电话从哨所匆匆赶到家时,父亲已永远合上了双眼。他没有看到父亲最后一眼,感觉很是内疚,这成了他一辈子心中最大的痛。
陆兰军舍小家为大家、无私付出、坚守信念、戍边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就像一股巨大的冲击波,迅速在尚义村、峒中镇漫延——保家卫国、驻边守边、上哨所当哨兵已经成为这一带边境年轻人崇尚的一种光荣传统。尖峰岭哨所设立33年来,有561名边民登上尖峰岭哨所当哨兵,其中坚守5年以上的有220人,坚守10年以上的有15人。陆兰军所在的尚义村400户人家中,就有350人当过哨兵,几乎平均每家都有一个人当过哨兵。
陆兰军始终坚定着这样的一个信念:“民兵也是兵,当兵本就是艰苦的代名词。”在他的严格要求下,边防民兵哨所的管理和正规部队没有两样,他带出来的士兵个个军事技能过硬。为搞好哨所建设,他还带领哨兵种植经济林木6万多棵,所得收入全部用于哨所基础设施建设。带领全体哨兵投工投劳,建设因灾倒塌的营房,为国家节约资金7万多元。
尚义村尖峰岭国防民兵哨所,已成为当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基地,每年都有近千人次到尚义村尖峰岭哨所接受教育。
尖峰岭,像一把直插云霄的利剑,耸立在群山峻岭中;陆兰军,像一块坚实凸屹的界碑,默默地坚守在边境线上。
岁月如梭,青山依然。哨所依然。信念依然。
陆兰军他们还一直在坚守……
2010年,陆兰军被评为防城港市劳动模范,2012年被评为广西自治区和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10月22日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军区授予“爱国戍边楷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