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古琴的修身养性

2011年11月22日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古琴音色清晰纯美,含蓄、深沉而音韵悠长。十分适合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对它的表现力就已经尊崇到了神话的程度。例如先秦著作《韩非子》曾记述了春秋时期琴家师旷弹琴引来玄鹤合鸣舞蹈的事迹。历代都有以琴为中心的动人故事、传说。

  春秋时期的孔子把古琴作为“乐教”的主要手段。他所教授的“六艺”课程中的“乐”,就有弹琴咏唱诗歌的项目。

  伯牙和钟子期更是许多人所知晓的。伯牙弹琴子期知音的故事,在《吕氏春秋》中有明确的记录。通过这个记载可以看到,最晚在秦代以前,古琴已可以用独奏的形式,用纯器乐的手段,来表现人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沟通人的思想感情。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都是抚琴的高手,大量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关于古琴的描述。

  古琴历经三千多年,有三千多首有文字记载的琴谱,有大量的琴学理论论述。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足以证明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三千年中,古琴辉煌过,也曾多次历经磨难,甚至被迫害到几乎遗忘。但是,古琴始终在民间流传,在文人中流传,没有任何力量使它毁灭。一旦环境许可,古琴便春风吹又生。现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古琴又开始在中国兴旺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古琴、学习古琴。我们不禁要问,古琴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

  

  古琴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有着三千年历史而仍然有众多喜爱者的活的乐器,它的形制、曲谱、理论等一整套的琴学内容,没有任何一件乐器可以和它相比。那么,古琴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古琴始终是中国文人最喜欢的乐器。文人不仅用古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而且当作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工具。他们通过古琴让自己的心灵和古人对话,视古琴为忠贞不渝的朋友,甚至视古琴为自己的生命。古琴在文人心目中具有十分神圣的地位。

  用古琴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课。琴者“禁”也,禁淫禁邪禁贪,弹琴者首先应是个道德高尚的人,必须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而且这种道德操守的要求也要随身而行,以至“士无故不撤琴瑟”。因此,琴人在社会上是很受人们敬重的。

  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著作对古琴的社会功能进行了论述。

  唐代薛易简所著《琴谱》说:“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此处所说,概括起来都可以说古琴对人精神上的影响。即使是说可以格鬼神,我认为也是格去心中的鬼神,使人光明正大的为人处事。这个总结也是对古琴修身养性作用的概括。

  蔡邕著《琴操》认为: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御邪辟,防心淫,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

  《风俗通义》中说:雅琴者,乐之统也,与八音并行。然君子所常御者,琴最亲密,不离于身,非必陈设于宗庙乡党,非若钟鼓罗列于虞悬也,虽在穷阁陋巷,深山幽谷,犹不失琴。以为琴之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哗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适足以和人意气,感人善心。故琴之为言禁也,雅之为言正也,言君子守正以自禁也。

  近代琴家杨宗稷在著名的《琴学丛书》中指出:“琴学有修身养性之用,道也,非艺也。”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