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王“年号”与道教文化的内涵关系
2011年07月14日
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它出现于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是年为公元前140年。年号本身除去用来纪年之外,对于分析事件,评价人物、衡量典章皆有一定参与意义。历代帝王若遇所谓“天降祥瑞”或内讧外扰,凡一系列国家政事、要事、大事,都要更改一下年号,喻示着一个新时期开始,以求得社稷平安、皇基永固。历史上使用年号纪年不仅有正统封建王朝,农民起义组织、拥兵自立的割据势力、少数民族政权皆是用年号来纪年的。
太初
汉武帝刘彻年号(公元前104———前103年),语出《庄子•列御寇》:“若是者,迷惑于宇宙,形累不知太初。”意为天地未分开之前的元气。
太始
汉武帝刘彻年号(公元前96年———前93年),语出《易纬乾凿度》:“太始者,形之始也。”意指物质形成的原始状态。(此书相传出于先秦,后人为其作注)。
地皇
新朝王莽年号(公元20———23年),地皇为先秦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之后,道教崇奉之。
黄龙
三国吴大帝孙权年号(公元229———231年),源出《淮南子•精神训》黄龙负舟的典故。“禹南省方,济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余何忧于龙焉?龙俯首低尾而逝。”具有博大精深之称的《淮南子》乃道家著名论著。
青龙
三国魏明帝曹年号(公元233———237年),道教四灵之一。二十八星宿中的东方七宿,因其组成龙象,位于东方,色青,故称。亦称苍龙。道教尝以青龙作护卫神,以壮其威。
咸宁
西晋司马炎在公元275年取年号为“咸宁”,这是根据《易经》取自《乾、彖》:“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太元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公元376年———396年),太即太一,在道教中指至高无尚,元即元阳真气。此外,是道教术语,称头发为太元。《黄庭经》载:“发神苍华字太元。”注曰:“黑与白,谓之苍,最居首上,故曰太元。”
神鼎
后凉国吕隆年号(公元401年———403年),泛指道教炼丹之鼎。《抱朴子•金丹》:“若取九转之丹,内神鼎中,夏至之后,爆之鼎热,内朱几一斤于盖下。”
太上
南燕国慕容超年号(公元405年———410年),古代“大”、“太”两字通假。太上亦作大上。道教尊称最高之神为太上。俗以太上老君简称太上。
太平真君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年号(公元440年———451年),真君乃道教称谓,得道者或仙,以及杰出的道士羽化后称之为真君。史载,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国相崔浩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设重坛五层,建天师道场。太武帝赴坛受,自称“太平真君”,嗣改之为太平真君。
正平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年号(公元451年———452年),《庄子•达生》载:“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意为做人要遵循道德规范,正直而公平。
神龟
北魏孝明帝元诩年号(公元518年———520年),不言而喻,北魏诸帝抑佛崇道,神龟是道教供奉的灵兽之一。
太清
南朝梁武帝萧衍年号(公元547年———549年),太清,道中“三清”之一,为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因居大赤天太清境,故称太清。
天和
北周武帝宇文邕年号(公元566年———572年)。语出《庄子•知北游》:“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指人的元气。
建德
北周武帝宇文邕年号(公元572年———578年),语出《道德经》四十一章:“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意为要建立的道德规范,要张驰有度,偷在此表示松驰之意,并且忠贞于道德。
大成
北周宣帝宇文年号(公元579年),语出《道德经》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意为最完备完美的东西也会有缺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