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叶曼:《道德经》之我见

2011年10月11日

    因道德经之名, 而称道家、道教, 实则「道」所指, 乃指其可行之道, 「德」者,得也, 乃指其所行之得. 王弼注「可道之道, 可名之名, 指事造形, 非其常也.」但未将此「常」字加以重视. 用现代名辞, 此常, 乃系指本体. 故「常」具「无」与「有」. 因具无, 真空生妙有, 所以可以观其妙, 「常」具「有」, 有乃无疆无涯, 所以可以观其无尽之物. 「无」因有「有」而无, 「有」因有「无」而有.

    是以在本体「常」之所以说「常有」、「常无」, 而非说「道有」「道无」. 古圣哲无论儒、道、释、皆重「一」. 孔子:「吾道一以贯之」,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释迦先说四谛, 再说十二因缘, 皆是方便, 为初学弟子说世间法. 最后则说「祇此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是以道德经第二章, 即声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 更能解释第一章之「常有」「常无」. 唯有本体, 包涵万有而真空, 是以有与无皆出自本体, 故「玄之又玄」. 唯生起作用, 乃有分别心, 是以有「道」, 有「德」, 一切皆源于「知」之一字, 此即分别心.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较, 高下相倾」. 有「此」方有「彼」. 第十章则更明显说「载营魄抱一」, 「营」指物质, 「魄」指精神. 此身载二者, 修行须抱「一」.

    此本体「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 搏之不得, 皆不可致诘」. 义即不可思, 不可议. 而道之起用, 则用于本体之具「有」具「无」,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无论造屋、制器皿, 皆本于此, 故一切视、听、及任何举动, 皆由于本体, 故将物质精神「混而为一」.

    再特别说明「常」为本体. 「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凶」. 由此更可证明「常」乃指万物万事之本体, 而非经常、恒常.

    道乃指本体起用之行, 虽亦不可言说,不可规范, 但整部道德经, 用种种说法描述其形式及行法.

    至于本体, 可由一偈, 约略状其一二「有物先天地, 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物主, 不逐四时凋」。此即「常」

    「有物」故「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皆说本体之「有」. 释家则描述「物」之始, 为「邻虚尘」, 继问多少「虚无」可作成一物质? (邻虚尘). 故释家认为物质, 皆为虚幻. 是以憨山大师描述中国三大文化, 儒家所说为「世间法」, 道家所说为「出世间法」, 释家所说为超「世间」及「出世间」之「超世间法」.

    老子所注重者, 另一重点为重柔弱, 而忌刚强. 强调柔弱乃「生」之徒, 刚强乃「死」之徒. 当「生」长之时, 无论植物.动物; 皆极柔. 极弱. 而「死」, 无论枯枝败叶, 或尸体, 皆极僵硬. 故老子教人处事待人, 尽量以柔和为主.

    老子提倡谦下, 如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如第三十章「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 不道早已」。又如第三十四章:「万物恃之而生, 生而不辞, 功成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如第五十一章
    「故道生之, 德畜之, 长之, 育之, 亭之, 毒之, 养之, 覆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老子非攻, 非战。 如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 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 必有凶年」。 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 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 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 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战胜以丧礼处之」。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进寸而退尺…祸莫大于轻敌, ….故抗兵相加, 哀者胜矣」。

    老子提倡自然, 反对一切人为. 人应以地为法, 地无分别心, 地承受万物, 孕育万物, 包藏万物, 故称地为母. 地乃以天为法. 顺春夏秋冬之转, 承旱涝风雪之变. 天乃以道为法, 行所当行, 润泽而不言功, 普惠而不望报. 道乃以自然为法, 有所自﹝因﹞, 必有所然﹝果﹞.绝不逆天行事.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