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老子重视和光同尘, 反对特立独行, 不作异于常情之事.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故「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

    老子反对以「自我」自重,故「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故「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及吾无身, 何患之有」?          

    老子认为世间之提倡圣贤、孝慈、忠良皆因大道废, 乃有圣者智者出. 为争取圣智之名, 而有大伪. 六亲不和, 方有孝慈之鼓励. 国家昏乱, 乃见忠臣. 君主无能, 乃显良臣. 世之所以有善有美, 皆因有不善不美.

    老子主张「重」与「静」, 反对「轻」与「燥」. 因为重为轻之根, 静为燥之君. 重则不敢轻举妄动,静则不会失言寡信. 动物中牡强、牝弱, 牝则以静胜牡, 故知其雄, 守其雌.

    老子所谈似为一般人说做人处世之道, 其实乃为当政者谈治国御民之帝王术.

    老子反对多言,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行不言之教」.「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

    老子数数提出「善」, 善不仅是善恶之善,而多数是指「能」. 所以第六十八章, 具体提出「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古之极」. 是以我认为老子是最善知如何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是最高明的权术家.

    老子主张少欲知足, 如第九章「持而盈之」. 「揣而梲之」.皆是不知足. 「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皆是不知足而又多欲, 最后多有身败、名裂、国破、家亡、之结果. 老子并非主张不「行所当行」, 而是应该「行过便休」.而且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所以老子又主张「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自然乃「因」有所「自」, 是以「果」有其必然. 自然即是因果. 因是动机, 果是果报.无无因之果, 亦无无果之因. 即使并未实施, 起心动念, 已造成因果 . 故古人有诛心之论.

    老子反对一切人为的仁、义、理、智、信, 认为人为即伪. 故老子认为「道失而后有德」, 贪得无厌, 因为不遵守应行之道. 故失道, 而只注重德. 「德失而后有仁」, 多臧诲盗, 于是提出人对人的仁字,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 「仁失而后有义」, 义者宜也, 不知仁, 仁,乃人对人应处之道, 则其它人虽事不关己, 亦觉此事不宜作, 此人不宜交. 所以方讲义. 「义失而后有礼」, 义原是应该人人具有的, 应该施行的. 可是特别被提出, 使有了「义人」「义行」. 为了使人人都能做适宜于社会群居的行为, 不得已, 而提倡礼. 礼者理也. 礼法不出人情, 便是合理.

    但是在老子的心目中: 礼之行乃是因为「忠信之薄, 而乱之首」.所以孔子问礼于老子, 被老子大教训一番. 孔子之所以了不起, 是他在弟子面前, 被老子严词训斥, 他不但不拂袖而去, 反而赞叹老子「其犹龙耶」!

    老子认为执政者治理国家, 应该重实际, 使民少知寡欲. 故提出虚其心, 实其腹.老百姓所求者, 只是饱暖, 安居, 无忧虑. 使人民造反、革命, 是不太容易的事,但是如果不造反, 也是死路一条, 于是只好铤而走险了.

    老子认为为政不在多言, 言多必失, 言而不行, 则必寡信. 治国,「信」比物阜, 兵强更重要, 所以孔子看重信. 李斯为秦取信于民, 以重赏移石碑.

    老子提出「治大国, 若烹小鲜」, 这个比谕, 实在极妙. 烹小鲜, 动太多, 则烂,动太少, 则焦. 治大国, 亦然! 管太严, 如筑高堤防川; 管太少, 则水溢满漫流.是以不可无「法」, 使人民无所遵循;  又不可法令如毛,则使人民动辙得咎.

    老子的三宝. 提起三宝, 人们使联想到佛家的佛法僧三宝. 其实早在纪元初佛法传入中国的二百五十年前, 老子即提出三宝.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一曰慈,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 俭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 舍俭且广, 舍后且先, 死矣. 夫慈, 以战则胜, 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 以慈卫之.」猫很怕狗, 鸟很怕鹰, 但是母猫保卫小猫, 狗来则母猫竖身以卫之. 老鹰捉小鸡, 母鸡奋身以卫之. 因为慈爱, 故勇敢. 俭故能广, 我们能将时间、精力、不浪费, 便是俭. 于是方能匀出时间和精力, 广扩做更多的事. 人人争先便多争斗, 是以老子经常提出居下, 处后. 便无人与之争. 若是舍后而争先, 再加上不慈而勇, 不俭而广, 一定是死路一条.

    老子之中心主张, 是守弱而不逞强; 处下处后而不居上居先; 务实际而不崇尚虚荣; 慎言语而不夸大张狂. 有所不为, 始能无所不为. 五千言的老子一书, 两千五百年以来, 成为千千万万人的座右铭, 成为治理国家的最高政策。(作者:叶曼  国学大师,先后师从南怀瑾先生、陈健民上师,为赵朴初先生挚友)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