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桑喀古托 圣地秘境的千年古寺

2011年11月14日

    西藏洛扎县的色乡与西藏的其他地方相比,景致并没有太大的不同,煨桑的青烟、净澈的蓝天、沉静的玛尼石以及舞动的经幡,虽然天高路远,鲜有游客到达,但因为一座千年古寺——桑喀古托寺的存在,一千年来这个偏远的地方得到了络绎不绝的拜访。

    桑喀古托寺,又称赛卡古托寺,所在位置海拔3700米,原为噶举派寺院,后改宗格鲁派。洛扎在藏语里有“南部大峡谷”的意思,因位于喜玛拉雅山脉南麓而得名。远在吐蕃时期洛扎便为西藏约茹的千户之一,而元朝时洛扎属羊卓万户府管辖,帕竹地方政权时期,这里就出现了朵宗、生格宗和拉康3个宗,直到1960年4月,3个宗才合并成现在的洛扎县。洛扎县城位于山南的纵深处,受两侧高山所限,县城小而狭长,只有一条百多米长的街道。色乡位于洛扎县南部,“色”在藏语里是“公子”的意思,色乡也就是公子的故乡。如今,在“公子”的故乡最著名的,则是流传已久的色乡隆东边贸会。边贸会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最初的边贸会商品交易相对简单,不丹商户只携带大米、丝绸、铜器等物品来交换当地的盐巴、牛羊皮、牛羊肉等实物。如今,隆东边贸会还增加了各种现代文体活动、宗教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成为色乡集物资交易、文艺表演于一体的盛会,规模最大时客商多达五六百人,成为西藏和不丹之间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除了边贸会和寺庙,色乡还以温泉出名,据说可治疗扭伤、骨折,十分灵验。

    桑喀古托寺,藏语意为“为公子而建的九层城堡”。公元1080年前后,西藏著名佛学大师玛尔巴为了驱孽,出资命弟子米拉日巴为自己的公子达玛多德修建一座公子塔。米拉日巴历尽千辛万苦修筑了桑喀古托(意为“九层公子堡”)和碉楼下的噶哇久尼殿(意为“十二柱殿”),历时六年建成。整座寺庙状如古碉,结构与著名的雍布拉康极为相似。主体七层,石墙到顶,内有楼梯上下相通,十分陡峭。到了16世纪上半叶,噶举派大学者巴哇·祖拉陈哇对该寺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扩建,从而形成了现在的规模,据说扩建时兴建的杜康大殿的壁画就是祖拉陈哇亲手所绘。五世达赖执政时,噶厦政府规定对该寺每一绕迥进行一次维修。公元1944年,桑珠寺的活佛主持了该寺最后一次维修。这次维修以后,桑喀古托寺开始了以格鲁派教法为主的佛事活动。

    环着古碉转上一圈,用手轻触凉沁的石墙,触摸着千年积淀的沧桑痕迹,体会着一些历史的过往。进入寺内,逐层看去,碉楼共有九层,一、二层是地下室及储藏室;三、四、五、六、七层为原来的建筑,八、九层是公元1985年重建。除一、二两层外,各层均供有佛像,各层面积的三分之一均为楼梯,梯道左右相错。其中杜康大殿位于古堡西侧,杜康大殿前有二柱回廊。扣除回廊为30柱经堂,经堂四壁皆绘有壁画,经堂后为4柱佛殿,佛殿西有一间两柱的密宗殿,内塑有各种密宗神像,像高2.4米左右,这里的神像大都血口獠牙,面目狰狞恐怖,披人皮或兽皮,挂饰人头等。杜康大殿的二层是僧舍及库房等。桑喀古托寺是白教的起源地,寺内保存着大量的珍贵文物和精美壁画,时间跨度上从公元11世纪至现代,2011年6月被定为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桑喀古托寺的壁画所表现的题材很广泛,主要包括显密二宗、佛传故事和本生故事等等,而且在绘画方法上与西藏其他的寺庙相比又很鲜明的特色。这些色彩艳丽、构图精美、笔调细腻、人物生动、纹样丰富、讲究对称的壁画,内容涵盖了各个时期的文化、宗教和生活,酣畅淋漓地描绘着善与恶的斗争与制衡,表达着爱与温暖的共鸣,有着令人凝神屏息的精神力量,整个画壁都洋溢着信仰的光芒。抬眼望去,不经意处,都是不可复制的文物和文化。(西藏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