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托林寺:后弘佛法发祥地古格王国的见证者

2011年12月26日

    托林寺在我们到达的那天格外热闹。藏民们围在佛殿前的院子里,把青稞面、红糖、酥油糅在一起做糌粑,似乎要把对佛的虔诚都放在里面。他们告诉我,这一天是佛祖释迦牟尼第一次讲经说法的日子,今天供奉的糌粑更多更郑重,酥油灯平时点1盏,今天要点上100盏。寺里的小僧人扎西说,这样的场面在托林寺已经很少见到了。

    托林寺如今只有9个僧人。中午念经过后人群散去,寺里又冷清下来。扎西的工作之一就是给零星游客讲解托林寺,尽管现实与历史相距甚远,他的口气依然虔诚。扎西说,托林寺红殿壁画保存完好,全因“文革”期间做了公社粮仓。

    殿里本就昏暗,再加上千年的酥油灯熏烤,这些壁画的本来面目难以得见。即便如此,与古格王宫一样,壁画中仍隐藏着最丰富的历史密码。韩兴刚认为,门廊处的“十六金刚舞女图”堪称一绝,她们有着克什米尔式的丰乳细腰、宽臀圆脸、大尖角头冠,还有古格式的细长眼,细弱游丝的线描更添了几分超凡脱俗。而顺着红殿壁画上的题记看去,是益西沃、阿底峡、仁钦桑布,他们开创了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传”的序幕。相应地,扎西指点我们看寺中宝贝“阿底峡的石脚印”、“仁钦桑布的全身舍利”和保存了上千年的鹿角。

    其时处在朗达玛灭佛后的“黑暗时代”,佛教刚有一点恢复的迹象,有些行为不端的僧人酗酒纵欲,“不守戒律”。吉德尼玛衮的孙子柯日王子让位给弟弟,自己出家修行,取法名益西沃,功德之一就是在11世纪主持修建了这座托林寺。为整肃教规,受命赴克什米尔学习显密教法的青年僧人仁钦桑布回国,翻译了大量经论,后成为“大译师仁钦桑布”。

    最感人的传说是,益西沃希望迎请在印度的高僧阿底峡,按传统需用大量黄金。他在亲自筹措黄金的途中被俘,除非用与身体等重的黄金才能被赎回,他选择了舍身求法,由此打动了阿底峡来到古格,3年后东行卫藏,成为佛教从阿里进入卫藏的一个标志。而据西藏社科院宗教所所长次仁加布考证,这个舍身求法的人应该不是益西沃,史书如此描写只是为了增加教化功能而将主角替换。

    另外他提醒,不可忽视的历史背景是,古格弘扬佛教的同期恰值亚洲中、南、西部宗教史上剧烈变革时代,西藏地区朗达玛灭佛,而周边国家佛教之火也在逐渐黯淡,伊斯兰教在7世纪时占据了波斯,之后是巴基斯坦、巴尔蒂斯坦,10世纪初进入印度和尼泊尔,佛教在亚洲历时近千年的统治地位已被撼动。所以,阿底峡的选择也是基于现实考虑。可以说,阿里在这一时期,为周边的佛教高僧和佛教徒提供了庇护。佛教在阿里重兴的顶峰是1076年托林寺举行纪念阿底峡的火龙年大法会,僧侣和信众从全藏各地赶来,与此同时古格王国也达到全盛期。

    托林寺就建在象泉河边,夏季的河水膨胀而深切,闪闪发亮的支脉如大地上的掌纹一样蜿蜒前行。河边残留的佛殿、塔群,据说只是当时的十分之一左右,完好时的托林寺由迦萨殿、白殿、十八罗汉殿、弥勒佛殿、护法神殿、集会殿、仁钦桑布译师殿、阿底峡殿以及讲经台、众多的嘛呢房、僧舍、拉让及108座佛塔林所构成,是一组庞大雄伟的建筑群。张建林说,托林寺是一个坛城的形状,中心是大日如来的须弥山,四面有四大洲,八方还有八小洲,是佛教密宗的一个世界模型的完整体系。

    托林寺位于札达县城,或者更准确地说,札达县城就围绕托林寺而建。在它兴盛之时,有900僧人,25个寺庙,整个札达甚至更大范围的土地,都归托林寺管辖。83岁的强巴群培曾是托林寺老僧人,仍然住在紧邻寺庙的托林村。他说,民主改革以前村里的土地都由托林寺作为差地分租。除了土地,每家每户有3个儿子的,第二个儿子都要去寺院出家。强巴群培13岁就来到托林寺当了僧人,一直到1957年遇到现在的老伴才还俗,那时他已经在托林寺300多僧人中排行第四位,成为大型仪轨中的主持者。他说,托林寺当年因为地位重要,堪布都是由达赖喇嘛亲自选定的,赴任时经过拉萨河边的大佛像后,就可以戴上有红色璎珞的金冠“东”,地位一下子就升高了。

    可以说,托林寺是古格王国盛极而衰的参与者和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