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仙堂寺:中国高僧西行求佛的起点
2012年02月20日
山西襄垣县的仙堂山,因仙堂古寺建于山腰而得名。居古韩八景之冠,以它的独特风格载入《中国名胜辞典》,是我国东晋时期的佛教圣地,同样也为后人世代推崇。
仙堂山上绿意葱葱,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站在山脚,眼前危崖千仞,高耸入云;登临山上,又见山峰回绕起伏,势如九龙汇聚,故又名“九龙山”。
从南面进山,盘旋而上,需经过朱砂洞和黑龙洞。朱砂洞因洞内沙土色如朱砂而得名,黑龙洞则因洞底两条弯曲而卧、形似黑龙的磐石得了名。再穿过滴谷洞,面前是直插云霄的127阶天梯,天梯的尽头就是仙堂山规模宏大的仙堂寺。原《人民日报》社记者连云山先生公布了他30余年的研究成果《谁先到达美洲》,严肃地向世人昭告:世界文化名人东晋高僧法显海外求经的漫漫征程,其起点正是襄垣的仙堂山。
站在仙堂寺前,仿佛一下子穿越时空,回到了高僧生活的时代。那个时候,佛经的翻译赶不上佛教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戒律经典的缺乏。为了矫正时弊,年近古稀的法显毅然决定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寻求戒律。
当年春天,六十五岁的法显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前往天竺,同行10人,只有他一人完成了全部旅程。到达北天竺时只剩下7人。同行者有的返回了中国,有的选择其它地方,只有法显、道整二人进入中天竺,在此周游4年多。公元405年,法显抵达了佛教极其兴盛的达摩竭提国巴连弗邑,花了三年时间学习梵书、梵语,抄写经律。此时,只剩法显一人,他周游了南天竺和东天竺。公元409年,法显搭乘商舶,纵渡孟加拉湾,来到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访得《弥沙塞律》、《长阿舍》、《杂阿含》以及《杂藏》四部经典。此时,法显身入异乡已12年。
经过1年多的海上漂泊,公元412年夏天,在粮水将尽之时,法显乘坐的商船终于抵达(山东省),历时13年游历了近30个国家。
返回家乡的法显赶赴东晋首都建康(今南京),在生命最后的7年里,法显一共译出了佛经6部,其中的《摩诃僧祗众律》为佛教五大戒律之一。同时,他又写成了记述自己经历的《佛国记》,其中保留了大量中亚和印度的珍贵史料。
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高僧法显用他波澜壮阔的晚年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给中国佛教的发展史上烙下了长治的印记。
仙堂寺始建于1600多年前的东晋咸康年间,四面环山,松柏苍翠,泉水蜿蜒寺侧,环境清静优美。寺址内外五泉涌出,故又名五龙寺。仙堂寺几经沧桑,屡遭劫难。明清(1368-1911年)两代屡有修葺。现存山门,东西配殿,三佛殿,禅院等,殿顶琉璃,殿内佛像,是明代遗物。寺外右侧观音洞自成一局,石阶陡峻,林木耸峙,依洞建有窟檐。寺前还有乐楼、关帝殿、黑龙潭、炼丹洞、琉璃崖等景色。
在仙堂寺的侧边一座区别于群山的独秀峰,山高千仞,雄伟壮观。正面半崖有娲皇宫,构造奇巧,凌空而立,周围高山峻岭相衬,犹如古画中的玲珑小屋。娲皇宫西侧的悬崖峭壁上雕有法显高僧的巨像,高达数十米,伟岸庄重。相关文献记载,很早以前,有一名高僧曾在此剃度受戒,成年知名后则悄然隐遁而去。近十多年来,史学界的研究成果表明,这位高僧就是法显。
1990年,襄垣县委、县政府多方筹资,对仙堂寺进行抢救性修复,使仙堂寺重现昔日的辉煌。每年四月初八释迦牟尼诞辰,人们到此焚香膜拜,饱赏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