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宝泉古刹:听百泉清韵 览八景奇观

2012年10月22日

    据山东《续修临沂县志》记载,虽有宝泉寺“建于宋代”的说法,但也旁无佐证。现在唯一有证据可考的是寺内元代延佑五年所立的青石碑文的记载:“朱陈有旧禅院,院内宝泉,因泉而得名也。兵革之际,毁于劫火,碑谱沦没,其详不可考,惟故基地存焉……”碑文还写到:该寺经过丁巳、戊寅、戊午60余年三次重修,“殿宇檐楹,丹青赭垩,焕然一新,望之巍然”,“又有清流映带左右,凡耳目之所接及者,但树林阴翳,山禽野鸟竹风及月而已。”幽静至此,顿时感觉飘然出尘。

    由此可以推断,宝泉寺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这也不难想象当年的宝泉寺游人如织、香客云集的盛况。直至明末清初,寺院已有600亩的规模,成为沂州鼎鼎大名的四大名寺之一。

    朱陈社区三村现年80岁的左光贵,一直居住在宝泉寺东侧,在他的印象中,抗日战争以前的宝泉寺还有五间大殿、三间后楼,西南角还有三间老君殿。“朱陈社区村民周董武因为烧窑发了财,于是个人出资修建了老君殿。”左光贵说,早期,朱陈人全都靠寺院内的几个大泉子吃水、洗衣服。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寺里泉子边上人流不断。那个时期寺内就住着一名叫“龙恩”的和尚,终日烧香念经,生活所需全靠香火钱满足。后来寺院毁于战火,龙恩和尚也离开了朱陈。

    宝泉寺原建筑十分宏伟,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昆卢阁、藏经阁;山门外有戏楼;寺外有墓塔林、碑林。据大明正德十二年重修后立碑所记,宝泉寺有“后楼、前楼、关帝殿、天王殿、僧房禅院、群墙山门”,当时是青松绿竹,秀色蔚然,环境清雅。

    《临沂市地名志》中记载:“寺前涑水之阳,宝泉棋布,其味甘美,其质清澈,故名宝泉。”寺内涑河横贯东西,左光贵介绍说,宝泉寺的最大特点是以泉取胜。泉子最著名的有五处,均以泉水喷射的形状命名:珍珠泉、葡萄泉、竹叶泉、冒沙泉、滚波泉。现在能涌泉的只有珍珠泉。

    “珍珠泉”又名“龙头宝泉”,朱陈八景之一,其水量极大且终年不枯竭,水味甘美,周边乡邻于此汲水、洗衣服,祖祖辈辈,代代相传,哺育了朱陈村一代又一代的百姓,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母亲泉”。珍珠泉形同珍珠,圆润明澈;葡萄泉,酷似葡萄,朵朵连缀;竹叶泉,竹叶片片,摇曳多姿;冒沙泉,气势磅礴,喷沙高尺;滚波泉,波涌上下,势如鼎沸。

    宝泉寺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奇石景观。该寺地貌据地质专家考证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亿万年前曾为海洋,后来经过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和数亿年的自然风化,形成现在奇妙的鱼群化石,至今石中的三叶虫仍然清晰可见。

    2010年春天,朱陈社区60多岁的何爱山在寺内清理河淤,在龙头宝泉西侧地下一米深处发现有大量的猛犸象化石。此后,何爱山又在龙头宝泉周围一分地内先后发现了大量猛犸象化石。发掘有大量猛犸象化石的地方,不难想象在1万年前,一群猛犸象聚集在泉水旁饮水的景象。起码由此可以推断,宝泉寺中的泉子在1万年前便已经形成。

    此外,宝泉寺内的天然怪石起伏连绵,原“朱陈八景”中的“卧虎石岩”、“蟠龙山区”、“叮咚响石”均以奇石为托,加之人们美好的想象而命名,连同“玉带涑水”、“龟探河源”、“三松合璧”、“一楼风寒”、“珍珠宝泉”,这八大景构成宝泉寺的外围景观,与古寺相映成趣,集合成一个完美的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佛教圣区。

    当年的宝泉寺不但是著名的名胜区,且是富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佛教圣地,载入史册,驰誉远近,为历代游客所向往。故香火极盛,游人如云,诗人墨客来此饮酒赋诗,流连忘返。《沂州志》所载诗人孟海《同诸友游宝泉寺》七律一首,就可见一斑:“巑岏深处梵王宫,迥隔人寰有路通。古碣暗藏山色里,疏钟遥落水声中。参天老柏摩云翠,绣地繁华映日红。抚景放怀拼共醉,狂饮未许去匆匆。”

    然而,宝泉寺历经岁月沧桑,屡遭战火洗劫,虽历代曾多次修缮,其旧观还是不复存在,怪石、岩洞、石林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加上当地居民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卧虎石岩”、“蟠龙山区”、“叮咚响石”等处景点皆因炮击取石而毁坏。

    上世纪八十年代,宝泉寺在当地政府主导下重修,重建庙宇和庙前戏台,修缮了“八大景”。(来源:琅琊网 作者:车少远、高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