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 交融不同地域文明的艺术时空隧道
2011年12月12日
洞窟艺术和莫高窟
从汉代一直到隋唐,西行之路无论如何都是绕不开敦煌的。东汉后期,敦煌逐渐发展成为控制中西交通孔道的咽喉要冲,后更逐渐成为商贾云集、贸易发达的商业都会,魏晋以后世家大族的到来,更使敦煌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兴盛。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坐落于大漠戈壁之中。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年),产生于天竺(印度)的佛教传到了内地。而地近佛教第二故乡西域的敦煌,也较早地受到佛教的影响,西去求法,东来传教的高僧在过往敦煌的同时,驻足译经说法、设坛建寺。
“山崖在人们的宗教生活与信仰中起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印度克里希纳博物馆馆长贝纳尔吉教授激情飞扬地说,“山是苍天与大地、伟大与渺小、人间与天界的连媒。”在中国和印度联合举办的一次“中印石窟艺术讨论会”上,他认为,山吸引了信徒们去修行,修行的人需要找到挡风遮雨的地方,山洞遂成了理想的场所,久而久之洞窟艺术便兴盛起来了。
世界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就凿于宕泉河冲刷鸣沙山的沙砾岩质断崖上。关于莫高窟初建年代,据《李君莫高窟佛龛碑》碑文记载,先秦建元二年(366 年),有一个法号叫乐僔的出家人四处云游弘扬佛法。有一天他来到敦煌三危山,看见河岸边的山崖上忽然呈现出万丈金光,光芒中似乎有千万尊佛像闪闪发光。熠熠金光将他笼罩,他觉得这是佛祖的启示,于是便在这片崖壁上架梯凿岩,开凿了一个佛窟,以示供养。
新疆社会科学院钱伯泉先生说,“'莫高‘一词是突厥语'神圣’之意,可能古代的当地居民也看到过'金光‘并以为神山才名山为神圣山。”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乐僔当时所见到的金光千佛,很可能只是一种自然奇景引发的幻觉。这种自然奇景,我们今天在三危山上仍可以看到。因为三危山是剥蚀残山,岩 石中含有石英、云母等矿物质,夕阳反射,灿烂若似金光。也有学者认为,这也可能是乐僔和尚在禅修时所产生的一种幻觉。不管怎样,这个虔诚佛教徒的幻觉为我们留下了传世的洞窟艺术。
禅修造就伟大艺术
千百年来禅僧们修建洞窟从实质上讲不只是供养,同时也是为了禅定。禅定一直以来都是僧人修习佛法的重要方式,直到现在也是如此。因为依照佛经记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因为经过累世修行禅定,做了种种牺牲,才最终得道成佛。早期的佛教更是注重禅修,有些僧人更以禅修为业,他们大多选择远离闹市的 偏远之地,最喜欢的就是离地面有一定距离的山洞作为禅修的场所。
修禅需先观像,观像如同见佛。壁画的出现,正是为了满足僧侣们修行时观像禅定的需要。莫高窟较早期的一批壁画创作背景正是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年代,饱受苦难的人们在因果轮回和苦修超度的佛教信仰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这些通俗易懂的壁画,说法的佛陀、瑞光相接的千佛,无疑最是让信徒们了解佛教的入门教材。
在莫高窟第275窟内,南北两壁的墙上有几座小小的屋檐,屋檐下方的佛龛内,交脚的菩萨恬然微笑,佛龛下部的壁画讲述了五个本生故事画。其中一 个是关于毗楞竭梨王的本生故事--毗楞竭梨王为求佛法,不惜在身上钉了一千个铁钉。他说:“我身钉千钉,只为求佛道,毫不后悔,若我至诚无二,就让我钉坏的身体愈合。”话音刚落,他的身体就恢复如故。第275窟的一幅壁画正是表现了钉钉的场面,毗楞竭梨王坐在那里,一个人正举锤钉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