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桎梏天地宽——记改革开放的启动与初见成效
2011年06月14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后,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农业生产出现了多年未有的迅速发展局面。然而,与农村的改革相比,其他各项改革还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想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要想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就必须改变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全面推进改革开放。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根据十二大确定的任务,决定适时地把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进行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政策,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决定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中国改革由此全面展开。曾参与起草决定的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高尚全认为,把“商品经济”写入党的文件,这是对原有计划经济模式的重大突破,从而使中国经济社会得以迅速改变过去的面貌。
当时的中国社会,尽管已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但多年计划经济模式下经济运行的弊端正充分显露:由于政企职责不分,生产领域出现了“一统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统”的状况,压抑了企业积极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那时报刊上随处可见的漫画对这一问题有过生动的描绘:一家工厂为了购进一台打字机,上上下下跑了几十个部门,最后终于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办公桌上盖完了最后一个章,这时这家工厂需打印的文稿已经堆了半个房间。
此外,产权不清,权责不明,也成为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制约职工积极性、创造性的一大弊端。当时有报刊曾经对一个300人的国有工厂职工做过一项匿名问卷调查,面对“看到有人拿公家的财物你会怎么办”的问题,结果只有14个人选择“去阻止”,220个人选择“不关我的事”,60多个人选择“你拿我也拿”。“国外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成为当时颇为流行的口头语。
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后,提出了商品经济,进而又提出了市场经济,这种体制上的变革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经济学家吴敬琏回忆称,人们发现这一新模式就是现代国家中普遍流行的市场经济模式,它可以更好地决定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如何分配等微观经济问题。
理论上的突破,使这次全会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伟大历程进入以城市为重点的改革阶段。此后,改革重点开始从农村转向城市,国家对经济的计划管理权限逐步下放,缩小了指令性计划,扩大了指导性计划,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和方式得到调整和改进,经济建设呈现出全新的局面。
第一家合资企业诞生、第一个股份制公司成立、第一批股票发行、第一个企业家群体出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领域中一个个新鲜事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此海外人士评论称:改革为社会主义中国找到了一条迥别于苏联的新路,中国经济“活”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