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团”血泪史:33万日本百姓被军国主义残忍遗弃
2011年09月19日
右上图:陶青山老人的左手无名指当年在“部落”时因饥饿偷食而被碾子轧断了一节。
下图:武装的日本“移民开拓团”成员正在伪满洲国北部佳木斯开垦土地。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数十万日本关东军顷刻间土崩瓦解。8月10日,日军大本营向关东军发出了“防卫朝鲜、全部放弃满洲”的命令。负有保护日侨职责的关东军只顾自己向后方疯狂撤退,残忍地将大量日本侨民遗弃在东北。4天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那一刻,全世界人民都在振臂欢呼。一纸“日皇投降书”,把法西斯侵略者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同时,也把无辜的日本平民送上祭台。
1933年,日本移来首批“屯垦军”
只要看一下东北亚的地图你就会明白,日本军国主义者在占有了朝鲜半岛之后,一定会对我国东北地区垂涎三尺。
为了彻底占领中国东北,除派驻大批军队之外,日本政府还在本土招募了大批人员向东北移民,组成半兵半农的开拓团。所谓“开拓团”,实际上就是日本迁往中国的移民,也称“垦殖团”。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为在东北对抗俄国,创造“以主制客”的有利态势,提出必须“以移民为要务”,在 10年内“向满洲移民50万”。但由于资金匮乏、经营不善以及中国方面的反对和抵制,日本的“试点移民” 宣告失败。截至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真正有组织有计划的移民不足千人。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九·一八事变”后,向满洲移民更是被列为日本的“国策”。1933年夏,完达山西麓平原上出现了一伙“东洋”武装,他们在当地安营扎寨并取名 “弥荣村”。这是东北沦陷后,日本移来的第一批军事化“屯垦军”。“弥荣村” 也是日本“武装移民”的第一个实验地。“弥荣村”开拓团多由退伍军人组成,他们先在日本国内的训练所接受军事、农业和其他技能训练,然后来到中国。“武装移民”除了“维持治安”,协助关东军镇压抗日武装力量外,还具有积累移民经验的试验性质。
移民东北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加强中苏边境防线,相当数量的开拓团被安置在中苏边境沿线上。后来,日本还实施了开拓青少年义勇队制度。共有八万六千多名15到18岁的青少年被以“义勇队移民”的名义,分村移民到东北的中苏边境地区。
日本当局经过几次“武装移民” 后,认为“农民的大量移殖是可能的”,而且“必须从现在起就切实着手”。关东军也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在1934年 11月26日召开“第一次移民会议”。与此同时,日本在中国东北成立“满洲拓殖株式会社”,在日本国内设立移民宣传机构“满洲移民协会”。
到1945年,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33万
1936年,“二·二六”兵变事件发生后,日本军部的政治地位迅速提高,关东军借机召开“第二次移民会议”,讨论通过了《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案》。同年8月25日,广田内阁正式宣布:日本向中国东北“二十年移民百万户”,即“向满洲输送内地农业移民,以大致二十年迁入约百万户500万人为目标(占当时日本总人口的1/8)。”他们设想,20年后这100万户日本移民经过繁殖可达到1000万人,占东北人口总数的1/4以上,彻底改变满蒙的人口结构。
这一政策成为广田内阁“七大国策”之一。为掩盖这一政策的侵略本质,1939年12月,日本 “要求”伪“满洲国”政府将其列为 “满洲国”的“三大国策”之一,变成 “满洲国”的自愿政策。即便是在“七七事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国内劳力、农产紧张,作为国策,日本也没改变这一计划。截至1945年,日本向中国派遣的“开拓团”总数达到860多个,实际移民10.6万户,共约33万人。
最初,开拓团以军人为主,后来慢慢增加许多贫苦农民,实行军事化和半军事化的管理。他们在中国强征土地,然后租给当地中国人耕种,从中牟利。许多中国人因此失去土地、流离失所。
日本为鼓励移民东北曾大肆宣传:“前进前进,满洲的幸福新天地,灿烂的八千公里国境线”。日本当局还号召“开拓民”“继承几十年来崇高的牺牲者及前辈们努力的成果,成为我大和民族向大陆发展的先驱和帝国的基石”。
“百万户移民”成为关东军的后备兵源,其中“青少年移民”在3年训练结束后,绝大部分充军,成为炮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战事吃紧,日本开始大规模征兵,凡年龄在45岁以下16岁以上的男性国民均在被征之列。于是全东北的开拓团大部分的强壮劳力均被征走,只留下部落长和老弱男丁,余者都是妇女和儿童。到1943年“一般移民团几十户的部落里,只剩下四五名老弱病残的男人”。战局的危急,让很多日本开拓团民都有一种穷途末路的预感。
空前绝后的难民大逃亡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向开拓团密布的伪满洲国“国防第一线”进攻。第二天早晨,拥有24个师团、78万兵员的关东军奉命南撤。接下来的几天内,由日本青少年“义勇队”所构成的防线顷刻间被苏军瓦解,大部分年轻的生命陡然间化为乌有,日本开拓团败亡的大幕随之拉开。
这一切来得太过突然,顽固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根本没想到过自己会战败,更没有考虑到一旦战败后这些开拓团民,也就是日本普通百姓的命运将会怎样。在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影响下,这些平素以“优等民族”自居的日本开拓团民也对于战败没有思想准备。据史料记载,一些开拓团的头目大都不敢相信战败这一事实,他们认为皇军即使抵抗不住苏联人的进攻,至少也能坚持一年以上,正是庄稼即将收获时节,眼看到手的粮食不忍放弃,所以一些人就大着胆子将撤退通知压下,竟盘算着收了秋再回国不迟。
然而,苏军的推进之神速与日军溃败一样快!据日本遗孤山本濑子(中文名王玉梅)回忆说:“上边传下话来说日本战败了,让我们立即撤退,到本部集结。这可把我们吓坏了!带上点吃的东西赶紧跑,家具什么的,统统不要了!偏赶上那天下大雨,我们个个淋得浑身湿透,冷得牙帮骨直打架,大伙儿哭天抹泪,乱成一团。”
从方正县外事办提供的日本遗孤的回忆资料中看到,土崩瓦解间,世界末日似乎已经到了,等他们清醒过来为时已晚,于是一场由三江地区至哈尔滨千余里的大逃难悲剧发生了。北满的三江地区是日本开拓团分步最广的地区,开拓团大逃难时,三江地区的一部分开拓团南下奔吉林,一部分沿松花江北上奔哈尔滨,一部分在松花江以南奔牡丹江、方正、哈尔滨。1945年的秋天,老天也在发威,中国东北一直是淫雨凄风,究竟有多少日本难民在逃难,有多少难民死于途中,至今也无法统计一个详实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