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痛遗弃女儿的母亲
水野百合子夫妇是1942年迁移到依兰县天田村的开拓团成员,丈夫于1945年6月被征入伍。1945年秋天日本宣布战败后,水野百合子领着一个四岁的女儿和一个两岁的儿子,与附近开拓团的团民一共几百人,从依兰经方正县逃向哈尔滨,下面是水野百合子的叙述:
出发前,团长告诉大家步行到方正县松花江边的伊汉通码头,等候日本军舰来接我们回国。为了防备苏联飞机轰炸,我们不敢坐车,也不敢走大路,从依兰到伊汉通码头100多公里的路程,全部钻山入林用脚量。那年雨特别大,几乎天天下雨。一头钻进深山老林里,只能摸索前行,衣服让树枝挂烂了,早已遮不住身体,满身是伤。一群女人带着老人拖着孩子,一天只能走两三公里。过了方正县的大罗勒密(地名),我们才上了公路,又累又饿,我一步都走不动了。因为我的孩子多,拖累了大伙赶路,团长让我把孩子扔了。天哪!那是我的亲骨肉,我怎么忍心呢?我们活要活在一块儿,死要死在一起,死也不能扔孩子。这时,团长说:“你扔了,中国人会捡去把他养大,要带上,影响大家赶路,上不了船,我们就都得死了。”实在没有办法了,我只好把4岁的女儿放在路边。可我一起身,女儿便伸着两只小手,拼命地喊着妈妈。我走了几步,心像刀绞似的难受,心疼得我又跑了回去把她抱起来。团长说什么也不许,我怕他再让我把儿子也扔了,就顺从了团长。我一边流着泪一边对女儿说:“孩子,别怪妈妈无情啊,我这是给你留一条活路,要不咱就都得死了。”就这样,我失去了一个心爱的女儿。
水野百合子的儿子最终饿死在逃难的路上,而她本人在饿昏后,被方正县一个善良的中国男子救下,她于1953年返回日本。而她丢弃的女儿始终也没有找到。
军国主义熏陶下开拓团员集体自杀
在绝望中,日本开拓团因悲观失望自杀或集体自杀的事件,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发生。据郭相声、曹松先编著的《方正侨乡史话》一书记载,8月20日,方正永建(李花屯)开拓团的日本侨民乱营了,因为三江地区桦川、依兰、勃利等地的开拓团一拨一拨地逃难下来了。传言一天几换:“苏联兵专门收拾日本女人”,“胡子要来捡洋落儿”,“被抢夺了土地的中国农民想要对他们报复”……日本人一夕数惊,惶惶不可终日。一直接受军国主义精神教育的开拓团团长做出了一个决定,大家宁可一块死在这里,也不走出去活受罪。他们封闭了院门,不准中国人进入。当天中午,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大吃二喝,猪羊濒死的叫声传出几里,比过节还热闹,中国人不知道鬼子营里发生了什么事。
据王绍德老人回忆:1945年8月中旬的一天,忽然听见隔壁永建乡赵炮屯的“鬼子营”里“噼噼啪啪”地响,过了多半个时辰,我偷偷地到“鬼子营”里一看,各家的屋檐下都堆着松明子,各家的窗户也关得死死的。我闯进第一家,看见两个女人模样的人头朝里躺着,炕上的被褥整整齐齐的,她们也都穿戴得很整齐,一身的和服,脸上都涂着脂粉,一条洁白的毛巾扎在脑袋上,看样子也不像睡觉,我喊了一声,她们纹丝没动,我上前仔细一看,她们脑后的枕头上淤着一大滩血。死了!我吓了一跳,再一细看,她们是被用枪打的,子弹从眼眶射进去,从脑后出去的。我意识到这是日本人杀日本人!再到第二家,看到的情景一样,四口人全都死了。远处有人提着枪跑过来,我慌忙从鬼子营跑出来,不一会儿“鬼子营”就起火了,日本人集体自焚了。火光烧红了半边天,一共八十多口人,男女老幼都被枪打死然后烧没了。
据统计,在33万日本农业移民中,有8万余人死亡在中国,约占1/4。这些带着幸福憧憬奉召而来,又被日本军国主义抛弃的天皇子民,率先承担了战争的责罚。
周恩来亲自批准建立“日本人公墓”
方正县城东炮台山北麓、松花江南岸有一座中日友好园。在方正中日友好园林里,在“日本人公墓”的旁边,是一座“中国养父母公墓”。二者产生一种独特的“历史对称”:一边是由战争受害国不计前嫌为战争发动国遇难侨民修建的公墓;另一边则是战争发动国侨民后代为纪念战争受害国人民救命之恩修建的墓地。
据说这座公墓在日本很有知名度。20世纪80年代,一些日本遗孤家属、日中友好团体和各地的和平团体等陆续来到方正旅游观光、祭扫公墓。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及民间的一些友好团体也为支持“日本人公墓”的配套建设提供了资金援助。近几年,每年都有三四十个日本旅行团来这里参观,最多的一个团队人数达129人。
时光一点点地弥合着刻在人们心头的伤痕。方正县政府外事办的肖立新向我们介绍了“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的来龙去脉。
1962年,正是新中国严重的三年灾害时期,已经嫁给了中国人的日本妇女松田千尾和丈夫在开荒时,在炮台山脚下刨出大批的白骨。据当地老人考证,这些遗骨就是当年焚烧死去的开拓团难民所留下的。松田千尾找到当地政府,希望政府能给这些当年死在方正的日本人找个地方安葬。
在中国的土地上安葬大批外国人,特别是曾经入侵过这块土地的日本人,此事不是一个基层县政府所能决定的。于是相关报告被层层呈送,一直到了国务院。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中央责成方正县地方政府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对散落在周围的日本人遗骨进行收集,集中掩埋。于是方正县就有了一座日本人公墓。1973年,方正县再次拨款对日本人公墓进行迁址再造。1984年,原在黑龙江省鸡西市麻山镇的日本人公墓,为便于管理也迁至方正县境内,这座墓里埋葬着500余名当年在鸡西惨烈集体自杀的日本开拓团民。
曾经在此守陵的张林老人说过的一番话,更能代表方正人对待这个墓园的心态:“为这些曾践踏自己家园的人守墓,最初我也曾有过抵触情绪,不过慢慢就释然了,让那些返回日本的遗孤和他们的后人有个祭悼的地方,让那些前来参观的日本人了解中国人的胸怀,我觉得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日本遗孤修建“中国养父母公墓”
远藤勇幼年随全家由日本来到中国。当年“开拓团”撤离时,远藤勇的祖父母、母亲和姑姑都死在了途中,年仅6岁的远藤勇成了遗留在中国的众多日本孤儿中的一个。1946年春天,方正县庆丰村的中国农民刘振全、吕桂云夫妇在难民收容所里,将生命垂危的远藤勇收养,取名刘长河。这对农民夫妇在远藤勇身上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一直将他培养至大学毕业,远藤勇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娶妻生子。
1974年,远藤勇携妻儿回到日本定居,并在日本创办东京东商株式会社,事业有成,成为返乡遗孤中的佼佼者。返回日本的远藤勇始终不忘中国及中国父母对他的救命和养育之恩,曾经将养父母接到日本共同生活,但两位老人因不习惯异国的生活又回到中国。此后远藤勇每年都要回来看望养父母,他还先后几次给方正县的学校、政府捐款报恩,1995年他再次捐资200万日元在“日本人公墓”旁建造了“中国养父母公墓”。他说,所有收养过日本遗孤的中国养父母都是他的亲人,百年之后都可以安葬在这个公墓里,接受来访者的凭吊。在墓门的两侧,远藤勇还亲手写下了“永世不忘,养育之恩”几个字以志纪念。远藤勇的养父母去世后,遗骸就被安放于此。目前“中国养父母公墓”里已经安放了七位中国人的骨灰,他们都是在自己收养的日本遗孤回国后,无儿无女的普通方正农民。
特殊的旅日侨乡方正县
有关资料显示,日本战败后,大约有15000名日本开拓团民集结在方正县,准备撤回日本。最终有5000人回到了日本,5000人死于饥饿、疾病和寒冷,还有4500名妇女和儿童被方正人救助和收养,这些人在方正繁衍生息。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他们携子女、配偶相继返日。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历史文化与亲缘关系,使方正成为全国绝无仅有的旅日侨乡,现在旅居日本的华人、华侨约有3.5万人,占整个哈尔滨市外侨人数的近八成。由此,方正也成为中日民间交流的一个窗口。
在方正,海外关系非常普遍,消费水平也是黑龙江农村地区最高的,它的国际邮政业务居黑龙江省第一,外汇兑换在全国县级排名第27位,这个仅有22万人口的县城,储蓄存款余额高达37亿多元人民币,80%以上是华侨华人存款。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每年不光有日本政府和民间人士来方正访问,方正县政府自1984年开始,也先后派出20个代表团赴日考察访问。1990年,方正县与日本山形县大石田町建立了友好关系,1997年又与日本长野县泰阜村建立了友好县村关系。(据《文史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