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全球传播446年 曾被谣传会引发麻风病
2011年09月26日
1565年,统治南美的西班牙人将马铃薯当做贡品献给国王菲力浦二世,这是马铃薯登陆欧洲最早的文字记录,由此拉开了其全球之旅。
446年来,马铃薯作为皇家贡品、药品、欧洲“第二块面包”、实现共产主义的“必需品”……在人间演绎着物种传奇。
马铃薯起源地喀喀湖
喀喀湖畔诞生“生长之母”——
印第安人驯化野生马铃薯
大航海时代,西班牙殖民者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1536年,继哥伦布后到达新大陆的西班牙探险队员,在秘鲁的苏洛科达村附近发现了马铃薯。卡斯特亚诺在《格兰那达新王国史》一书中说:我们到达那里发现,印第安人种植了一种奇怪的植物,开着淡紫色的花,茎部结球,含有很多淀粉,味道极好。
其实,马铃薯的起源地是在南美洲大陆安第斯山区海拔3800米处的喀喀湖附近,这里是玻利维亚和秘鲁交界处。喀喀湖,是南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印第安人称之为圣湖。
马铃薯被印第安人称为“生长之母”,他们将收获的马铃薯块茎放入山溪清洗,然后晒干,制成“土达”, 这是越冬的主要食物。印第安人认为,马铃薯是有灵魂的,尊称马铃薯为“丰收之神”。如果遇到了歉收,就认为是触犯了“马铃薯神”,必须举行一次盛大的祭祀仪式,祈求马铃薯神保佑丰收。
考古学家在印第安古代遗迹中,发掘出众多的马铃薯古代标本,还有织物和陶器中的马铃薯图像。研究表明,至少在7000年前,印第安人就开始驯化喀喀湖边生长繁茂的野生马铃薯。迄今,这里共发现了200个野生马铃薯品种。
但马铃薯野生种的分布范围,则超出南美洲之外,在中美墨西哥及美国西南部都有分布。那么,印第安人怎么会选择高寒的安第斯高原栽培马铃薯呢?科学家分析:远古印第安人为避开原始森林、猛兽的恶劣环境,逐步迁移到比较安全的太平洋沿岸高达3000米以上的安第斯高原居住。严寒又迫使他们寻求一种新的赖以生存的食物。他们开始尝试食用马铃薯野种,长期驯化马铃薯并扩展至整个安第斯山区。
印第安人在驯化野生马铃薯的过程中,对马铃薯分类栽培,根据品种变种不同,在面积不大的田块中种植四五个品种。实际上,全球传播的7个马铃薯品种,仅仅是印第安人选育改良的极少部分。
国王、教皇、植物学家、药剂师——
马铃薯传播的“高层途径”
马铃薯全球传播,以皇家贡品、药品等不同身份出现,被军队、商人、外交家、传教士等,带往世界各地。
1565年,西班牙国王菲力浦二世收到马铃薯贡品后,引进西班牙属地尼德兰。同年,菲力浦二世将马铃薯作为药品献给了有病的教皇庇尤四世。
1583年,罗马教廷的红衣主教把马铃薯作为药物,从意大利带到了比利时,而红衣主教的随从则把其中的几个块茎赠给了一位小城的市长,这位市长1588年把收获的马铃薯送给了维也纳著名植物学家克鲁索斯。克鲁索斯十分重视,他栽下了块茎,播下了种子,并进行了植物学的研究。此后,他陆续向许多爱好者和植物园赠送了一部分繁殖品。1601年,克鲁索斯对他获得的马铃薯做了详尽的植物学描述。
取代西班牙海上霸权地位的英国人,认识马铃薯没有依靠西班牙人。约在1586年,英国人德莱依克在加勒比海抢到了西班牙海外商站中的马铃薯,装上了他的船,并运往英国。1597年,英国植物学家杰罗尔德发表了他的马铃薯植物插图。
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大帝看到了马铃薯的价值,但他的国民习惯于以谷物做粮食,不愿改变口味。弗里德里希大帝因此命令士兵严格看管一片马铃薯地。有好奇的人忍不住偷拿几块块茎,这时候士兵就假装没有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