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在天安门不辞而别 结束与毛泽东一生交往
2012年01月10日
从1970年9月到1971午4月底的7个多月时间里,林彪对他在庐山带头搞起来的那场风波,没有作过任何检讨,甚至也没有任何表示。毛泽东多次给他机会,他都不予理睬。
1971年5月1日的国际劳动节焰火晚会上,林彪对毛泽东的不满差点在全国全世界面前公开化。
像往年的“五一”一样,这一年的“五一”晚上也举行了焰火晚会。晚上,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人陆续来到了天安门城楼上,西哈努克和夫人等外国贵宾也来了,就是林彪还没来。
毛泽东坐在中间圆桌的东首,紧挨着他坐的是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国家代主席董必武坐在西哈努克的右侧只有最西侧的位子还空着,这是林彪的位子。
一向细致的周恩来也在寻找林彪,并且不停地看表,浓浓的眉头凝成了结。他派秘书去打听林彪的下落,并在电话里再三催促。在那个年代,唯一的副主席在如此重大场合不到场,必然引起种种政治猜测。
等来等去,林彪总算是慢条斯理地走进了大家焦急万分的视线里。
虽然已是5月的天气,林彪还披着一件军大衣,皱着眉,一脸枯槁的样子,一副委靡不振的沮丧模样。
落座后,林彪与谁也不搭腔,一句话没说。即使同近在咫尺的毛泽东,他也没有握手,没有问候,甚至都没正眼看一下,只是一味地耷拉着焦黄的脸。
当时,拍电影的人还在对着毛泽东的方向调试镜头。不知怎的,城楼上唯一的摄影记者杜修贤被眼前的瞬间吸引住了,鬼使神差地立在董必武的侧面,拍了一张主桌的全景。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一进场便抢拍一张,万一再抓不到好的镜头还可以勉强补救。
拍完一张后,再看看,人物表情特别是林彪的表情,还没有进入所需要的欢乐情绪,他只好放下相机,慢慢地踱到旁边。
当杜修贤再回首时,他不禁僵住了,浑身的血仿佛一下子凝固了——林彪不在了!
大惊失色后,杜修贤又责备自己是不是有点儿神经质?林彪能到哪儿呢?还不是去卫生间了!
然而,时间一点点地过去了,林彪还没出现。杜修贤开始着急起来,会不会林彪走了?希望不是这样,因为拍摄还没开始,林彪怎能就不在了呢?明天拿什么见报纸?直到这时,他还没有意识到刚才那个鬼使神差的“瞬间”?成为当晚绝无仅有的独家新闻。他仍不时地望着卫生间的方向,以为林彪还会出现在自己的镜头里。
这时,人们的目光都开始注意到主桌上醒目的空座位,并在心中猜测着。
尽管心里滚过一阵阵的不安,但杜修贤仍不敢相信,林彪会当着毛泽东的面不辞而别。作为一名普通记者,他并不了解九届二中全会上的事情,因此也无法想像“一贯紧跟,无限忠于”的林彪,怎么会做出今天这令人费解的举动来。
在所有人之中,最着急的要属周恩来了。他目光频频望向那个空座位,喉结上下滚动着,想说什么又没有说出来,只是将警卫员叫到跟前,低声耳语了几句。警卫员飞快地跑向城楼大厅……
“嘭——哗”,第一束礼花腾空而炸。
城楼上人们的目光被礼花拽到了五光十色的天幕上,暂且忘记了那张刚才还议论纷纷的空座位。
警卫员一溜小跑地来到周恩来跟前,轻声地说着什么。听完后,周恩来的浓眉疙瘩打得更紧,神色非同寻常地严峻。原来,林彪已经不声不响地走人了。他既没有和毛泽东道别,也没有和周恩来打一声招呼,便不辞而别。
“真是岂有此理,岂有此理。”周恩来急了。他关心的是第二天的报纸上,不能没有毛泽东和林彪在一起的照片,否则就要出大事。那时的国内外舆论,总是根据报纸上刊登出的照片,琢磨中国上层斗争的动向。多亏中国当时电视还很少,更没有实况直播,否则也早就露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