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人工着色的雷锋青年时在照相馆照的照片
时髦青年
爱穿白衬衣 口袋别钢笔
在过去的50年里,雷锋更多是以军人形象留在国人记忆里,一些年轻读者也许并不知道,雷锋在家乡时就曾当过通讯员、公务员、治水模范,还是望城县的第一位拖拉机手。成为报刊上宣传的优秀青年,自己也在报刊上撰写过文章,甚至创作过小说和长诗。在每个岗位上都表现出色,将“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螺丝钉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小就体现出“螺丝钉精神”
“当时党的号召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雷锋是最听党的号召的,大部分的同学都选择升学,他并不看重升学,没考上好中学就决定留在乡里。”谢迪安回忆,雷锋最初在生产队帮忙,“他的农活干得非常好,水平比老农民还高”。
几个月后,勤快机灵的雷锋被当初送他去读书的彭德茂乡长调到乡政府当通讯员,工作主要是送信、传话、接待客人、打扫卫生等。两个月后,雷锋成为县委一名行政级别最低的公务员。
“公务员经历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雷孟宣说,在县委能接触到领导又能接触到老百姓,使雷锋比一般的同龄人要见多识广,更重要的是拥有更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认真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情,并做出成绩来,这就是后来全国闻名的‘螺丝钉精神’的最早体现。”
成为县里第一个拖拉机手
雷锋真正被家乡人民广为知晓,是成为望城县的第一位拖拉机手。1958年春天,望城县决定在围垦起来的团山湖开办一个国营农场,这个决定得到上级的支持,还分配了一台拖拉机指标,并批准成立拖拉机站。那时中国还不能制造拖拉机,主要靠进口,所以指标异常珍贵,但有了宝贵的指标,还得再筹钱购买。
当时县里财政紧张,县团委就号召机关干部和团员捐款。雷锋把自己积蓄一年多的20元捐了出来,这成为一次改变雷锋命运的捐款。赵阳城老书记回忆,当时大部分青年的捐款都是几角,一元已经算多了,20元差不多是雷锋一个月的工资,十分令人瞩目,称得上是笔“巨款”。望城县委经过集体研究,鉴于雷锋对购买拖拉机所做的贡献以及他一贯的表现,决定选派他去团山湖农场学习驾驶拖拉机。
雷锋驾驶拖拉机的场景在纪念馆核心位置得到再现,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当时的文章记录,雷锋仅仅学了一个星期就学会了驾驶拖拉机。
白衬衣领子翻到外套外面
翻开雷锋的照片,很容易发现雷锋的造型透露着时髦:把白衬衣领子翻到外套领子的外面,口袋里别着根钢笔。雷孟宣说,“这样的装束在当时是很时髦的,青年人里也没几个懂得这样打扮,显得很突出”。
“他总是梳着整齐的发型,每当走到能照见人影的玻璃窗前、清水池边,都要拉拉衣襟,整整头发,做出一副精神百倍的样子”。
雷孟宣还回忆了小雷锋爱美的一个细节,“土改时他分到一件白衬衣,很是喜欢,天天都穿着去上学”,老师还为此问过雷锋“你这白衬衣有几件呀?”小小的雷锋顿时煞红了脸,忙向老师解释着:“哪有几件,就只有分到的一件”,正是因为雷锋每晚回家都会亲手把它洗干净,这仅有的一件白衬衣才能洁白如新。
朦胧爱情
“我怎么不爱她呢?我爱全国人民 !”
18岁在团山湖农场的8个月成为雷锋在家乡最美好的时光,除了开拖拉机,他还学会了骑马,尝试写散文诗歌,还与农场女工发生了一段朦胧的情感……
在湖南雷锋纪念馆,一位少女的独照却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曾被猜测为雷锋初恋情人“黄丽”——王佩玲。
“王大姐以前每年至少都会来馆里3次,每到雷锋的生日、纪念日还有忌日都会过来”,在雷锋纪念馆工作9年的讲解员余畅介绍,“她每次来看着雷锋的这些照片都是眼泪直流,尤其是在(团山湖农场岁月)展柜前驻足半天”。
1958年春,雷锋在团山湖农场学开拖拉机,由此结识了年长3岁的王佩玲。两人因书结缘,时常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渐渐地成为了好朋友。纪念馆里陈列着一本红皮笔记本,笔记本里头还夹着一张雷锋的全身照,背面题写着“送给王佩玲同志留念。雷正兴赠。1958.3.13”。
雷锋和王佩玲的好友关系在那个年代也遭遇到猜疑,农场里有些人曾单独找两人谈话。据雷孟宣回忆,时任团支部书记的李国华后来亲口告诉他,“我曾找小雷谈话,问他爱王佩玲同志吗?”而今说起这件事,已届80岁高龄的雷孟宣一脸笑意地卖起了关子:“你们猜猜庚伢子是怎么回答的呀?”而后一脸激动地复述着雷锋的回答:“我怎么不爱她呢?我爱全中国人民!”
王佩玲之于雷锋,有人说是初恋情人,有人说是知己,也有人坚定地表示“纯粹只是位要好的姐姐”……不管答案是什么,两人之间那段隐约的朦胧情感是真实存在过的。
三改名字 离开家乡
1958年8月,那时全国开始了全民炼钢和人民公社运动。雷锋又一次选择了改变命运的道路:决定报名应征鞍山钢铁厂的招工,去支持国家工业建设。在报名表上,他第一次填上了“雷锋”这个新名字,取代本名“雷正兴”。
雷孟宣说,雷锋改名的原因是“正兴”这个名字有寄望家族兴旺的意味,“他说家都没了,还用这个名字干嘛呢,于是请县委的领导替他改一个名字,本来改的是‘雷峰’,取奋发向上、攀登高峰之意,后来才改为‘冲锋在前’的‘锋’”。但实际上,雷锋在到了鞍钢之后,同时使用“雷峰”和“雷锋”这两个名字。
1958年11月中旬,他从湖南长沙出发,经武汉、北京,到达辽宁鞍山。入伍后的1961年秋天,雷锋出差时曾经回过家乡一次,“下午回来停留了几个小时,看望了九叔奶奶和一名小学同学就离开了”。
这一别,也成了雷锋和家乡的永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