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披露,“国光计划”包含“敌前登陆、敌后特战、敌前袭击、乘势反攻、应援抗暴”等五类26项作战计划、214个参谋研究案。据段玉衡将军回忆,由于美国力阻蒋介石“反攻大陆”,因此蒋介石提出,先持续三四天炮击,诱发炮战,蒋向世界宣布大陆向台湾挑衅,这便成为台湾发起“反攻大陆”的借口。然后,台空军开始反制作战,并在数日后展开登陆。蒋介石还声称,“美国协防条约中并没有规定不准我反攻”。此外,所有计划都详拟到师的任务层级。以“国光一号”为例,该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建立滩头阵地,主要是以两栖作战方式,动用一个陆战师,由舰至岸运动,在将军沃突袭登陆;第二阶段是建立立足地区,根据后续部队的情况,计划动用8个步兵师,在30天内占领泉州至漳浦地区;第三阶段是建立攻势基地,又分为3案指导进行,大体是攻取漳平、龙岩后,或攻南平,或梅县、兴宁、潮汕,或先攻取南平再攻梅县等地,预计共动用14-16个师,在登陆90天内完成。
同时,为了验证反攻计划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国民党军队也进行了数次兵棋推演和实兵演练,包括紧缩装载、快速下卸、商船舣装、渡海测验、空降多载演练等。在国民党军队逃台后,士兵的数量下降,精神状态不佳,加之美援的武器装备并不能很好磨合演练,因此在军演中常常出现车毁人亡的事件,其中以1965年的惨剧为甚。1965年6月24日,在台湾左营桃子园外海进行了模拟登陆演习中,有多达5辆两栖登陆车被海浪打翻,数十人丧命。
该计划有严格的安保措施,据称当时“国光作业室”设有保防官,有特殊而严密的保密规定,即使同属一处的参谋,如果不是奉命参与同一计划的制订,也不能询问或打听相互承办的计划,所以相互之间根本不知道所研究的内容。
保蒋困蒋:美力阻“国光计划”实施
上世纪50年代,美国虽然与台湾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在台湾驻有军事顾问团,美海军的航空母舰在台湾海峡游弋,给予台湾大量的军援装备物资,并协助训练国民党军队。但是,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考量,坚决反对蒋介石反攻大陆,认为国民党反攻大陆不仅不可能成功,反而可能因此丧失台湾这块基地。
因此,驻台美军和情报人员极尽所能地搜集相关的情报,希望发现蒋介石准备“反攻大陆”的蛛丝马迹,并加以阻止。据朱元琮将军回忆,美国也曾风闻蒋介石的“国光计划”,并暗中进行侦探。1951年7月上旬,在一次酒会当中,美国顾问团团长戴伦突然询问台“参谋总长”彭孟缉,为什么台空降团及陆战队不按年度计划训练,且兵工厂日夜加班修理武器?在同年的8月9日,美顾问团的成员不顾台宪兵的阻止,硬闯属“国光计划室”中位于三峡阳明营区的“成功计划室”查看,并派直升机飞抵上空进行盘旋侦察。同时,美在台湾海峡的巡逻舰只,密切跟踪台湾外岛的补运船只,而陆战队的美籍顾问还每周清点两栖登陆车的数量。
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在记者会中公开表示,台湾如果“反攻大陆”,需提前与美国协商。而据驻金门的王多年司令官在1965年1月4日报告,美国务院在金门派驻一个707小组,直接与美国务院保持联络,如台有“反攻大陆”的动作,美国务院便采取阻挠行动。在同年进行的“腾海二号”演习中,台一个陆战师在澎湖登陆,美顾问团连忙派29人赶到港口及演习地点进行仔细观看,而且派5人随同国民党军舰查看。
为了掩盖“国光计划”,蒋介石指派余伯泉主持台美联合“反攻大陆”的“巨光计划”。朱元琮认为,也是为了争取美国更多的军援,“巨光计划”提出如二战中诺曼底登陆般庞大的反攻计划,“提出的战备需求实在惊人”。当然,仅仅是演戏的“巨光计划”自然不可能有任何的结果,蒋介石对此也仅是听听而已,不曾有任何的“指示”,“那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海战大败:“反攻计划”搁浅
在“国光计划室”成立之初,蒋介石曾下令在三个月内完成所有反攻作战的一切计划与战备整备。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反攻大陆”的行动被一拖再拖。直至1965年夏,年近八旬的蒋介石终于拍板定案,决定“反攻大陆”。1965年6月17日,蒋介石在陆军军官学校召开名为“官校历史检讨会”的中层以上干部会议,正式决定进行“反攻大陆”。据称,当时所有军官都留有遗嘱,以示死战之决心。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国民党军队在“八六海战”及乌丘海战中惨败,准备长达五六年的“国光计划”在即将出生前流产。1965年8月5日下午5点钟,台湾当局为探测美国和大陆的态度和战力,国民党军队由左营秘密派出“章江”和“剑门”号(刚从美国接回四五个月,性能良好)两艘舰艇,运送十几位特战人员到汕头外海的东山岛,进行侦察和破坏活动,在任务完成后再将其秘密接回。为了凸显对此次行动的重视,国民党将其命名为“海啸一号”,特别成立了以海军“副总司令”冯启聪中将为首的5人督导小组,并进驻左营进行督导作战,而战术指挥也是史无前例地由将级军官胡嘉恒少将担任。该计划除呈报台“国防部”外,还将其专送陆军总司令部、空军总司令部以及驻基隆的海军62部队。为了欺骗大陆的雷达系统,这两艘舰艇先是绕道到香港外海,然后再向北行驶,让大陆以为是香港的商船。
然而,国民党军队的这一系列举动早被大陆的情报人员和雷达侦知,并将其锁定。8月6日凌晨,“章江”和“剑门”号进入解放军的埋伏圈,两军随即发生海战。在人民海军的猛烈攻击下,“章江”和“剑门”号先后中弹沉没,舰上近200官兵丧生,“剑门”号舰长王韫山被解放军俘获。而闻讯赶来营救的国民党空军和舰艇到达时,见到的只有两舰漂浮的碎片和油污。这就是著名的“八六海战”。据称,蒋介石闻讯之后大发雷霆。蒋介石“八六海战”的伤口尚未抚平,“乌丘海战”的大败又接踵而至。1965年11月14日,国民党运送补给的舰艇被解放军伏击,国民党“永”字号炮舰被击沉。至此,国民党海军受到解放军的重创,海上优势荡然无存。而这两次海战对蒋介石的打击也是致命的,年迈的蒋介石再也没有“反攻大陆”的信心和勇气,开始逐步放弃“自力主动反攻”战略,开始调整为“攻守兼备”、“待机反共”的策略。
在这样的情势下,“国光计划”也开始慢慢淡出蒋介石的视野。1966年2月,“国光作业室”更名为作战计划室,改由作战次长督导,编制仍为四处一室,但将原属联五的“巨光作业室”改编为作战计划室的第二处,将原来第二处敌后作战业务并入第一处,而原业务管制则移入第四处,工作人员额定军官48人,士官3人,但副主任减为3位。1967年10月20日,为配合台“国防部”的精简政策,该机构工作人员减至36人。同年12月1日,为加强保密工作,减少参与攻势计划的作业人员,“国光计划室”大幅缩减下级单位人员编制,由原来的207人缩减为105人。蒋介石听取简报的次数也大为缩减,1970年以后,蒋介石再未听取过汇报。1972年7月20日,“国光作业室”被彻底裁撤,并入台“国防部”作战次长室,存在长达十几年的“国光计划”亦被束之高阁。(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