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你运用间接或者替代性的、准积极的方式。
不是迎难而上直接去面对问题,你尝试着走侧门和窗子;你运用多少可以消除敌意的间接策略;你一点点试探性地靠近,不是很自信,心中有些害怕;你努力赢得目标,可自己又不敢做,而是要别人替你打前阵,以此对问题做另一种形式的直接积极的应对。你暗示出了自己想要什么,此外,你一直在追求你想要的东西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很多人非常善于间接解决问题。的确,这种处理方式自有很多好处。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它机智灵活,较少树敌。间接的方式允许对方保有珍贵的自尊。直接的方式可能传达出对方正在被“操纵”或者接受指导或者被强迫的意思,而间接的方式能让他感觉到自己处于可以控制的地位。因为这些人都是否定主义者,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有很多人不愿意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地接受其他任何人的影响和指示。如果你的问题常常要涉及他人,那么最好记住,间接的处理方式会把怨恨和对立的情绪最小化。
如果妻子直接说:“我的天啊,求你吃饭前刮一下胡子吧。”也许带来的只是一次争吵,最后无果而终。可如果她这样策略地说:“饭前你有很多时间可以刮一下胡子呢,你可不知道,刮了脸你有多帅气……”这样的沟通方式你会觉得怎么样呢?
有很多这样的男女:他们反应很慢,做事被动,胆子又小,老是认为稳妥才是最重要的,于是,差不多总是第一时间表明自己反对任何变化的立场。他们会不假思索地说“不”。情感也几乎总会凌驾于思考之上。真正积极和成熟的人懂得在情感和决定、行动之间做出权衡。
最近,一个商人对我讲了他同合伙人之间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当时,他们随口讨论到一个善意的建议,合伙人马上翻了脸,第二天,那个人带着律师,非常粗俗地要求保护他的“权利”。合作的大门被“砰”地关上了。实际上,这中间根本不涉及应该严加保护的权利问题,也许稍微讨论一下就可能会给合作双方以及其他人都带来实惠。可局面使所有直接涉及的各方都遭受了无法挽回的也是令人惋惜的损失。
那个商人对我说,他无法深入地理解这种根深蒂固的胆怯和不安全感,是它促使那个合伙人一下子发展到既不思考,也不听取提议就断然做出错误决定,并采取错误行动的地步。对此,他责备自己,因为他早就知道这位合伙人在做重大决策时花去两到三年的时间也是常有的事。消极行为过后,这位合伙人又拖了很久才主动反思事件的经过,终于意识到他非常粗鲁地、重重地关上了门,或许只有一个了不起的人才能慢慢打开它——可是他这样一个消极的人,是不够资格再一次打开那道门了。可见,消极的态度就是一个破坏者。
3.你逃避,而退却是消极的表现。
这似乎是最简单的解决办法。不是有人这样说过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很明显,很多时候,除了傻瓜没人愿意选择逃避,因为逃避常常就意味着溃败、就是盲目逃窜,这样,一个人也就无法立足于积极的立场来处理问题了。
这种逃避的做法会逐渐演变成一种习惯。逃避剥夺了一个人的尊严和实际的安全感。受过惊吓的小兔子就算遇到最小的危险也会飞奔而逃。兔子习惯了逃跑,而逃跑也放大了它内心的恐惧,甚至常常在危险来临的时候,它会吓得僵直在那里,束手就擒。
有的人就像兔子,备受消极和恐惧的折磨,不断地躲避和逃跑,直到有一天浑身无力地僵直、颤抖,某一次致命的打击让他们尽失尊严。这些“兔人”躲避他人,拒绝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人也变得神经质,或者患上了恐惧症。他们背弃亲友,推脱责任,还沉湎于白日梦。这一点,后面章节将会详细地加以讨论。这些白日梦爱好者性格中消极的制动闸已被锁定,他们会感到自己的性格是无力争取成功的。这种人总是在不安中度日,玩一种叫“假装一切都好”的游戏,他们甚至会昂首阔步地走着,或者摆好姿势给人看,然后对自己说他正在愚弄别人,其实这根本就是自欺欺人。他从来不敢面对事实。事实上,任何有一定智商的人都看得出他在自欺欺人——
一个自我欺骗者——人们会远远地充满同情地望过来一眼。这些两条腿的兔子甚至把逃避的技巧发挥到了极致——全线退守,最后再得上健忘症,或者躲在“疯人院”,假定自己就是拿破仑或者上帝。是的,消极的态度甚至可能比这个还要命!
有些现实问题的逃亡者会患上自己喜爱的疾病。弗兰德斯·邓巴博士在《精神和肉体》一书中把这些受宠的疾病称为“可爱的症状”。她说,即使伟大的政治家格莱斯顿,也常常会为了逃避在充满敌意的听众前做演讲而感冒。此事绝不是虚构。
不只是孩子,成年人也同样会害上头疼、麻疹、胃痛,甚至是哮喘病以逃避诸如学校里、不满意的商业合同以及恋人间的争吵等各种各样的麻烦。 逃跑者最终会变得完全服帖。他会高举无条件投降的旗子,连一场恶仗都不想打。他就是一块门口的擦鞋垫,而被动接受一切的态度在他的背上织就了一个欢迎的标志。他几乎不会想到,人们用它擦鞋,却从来不会尊重它。他是那种虚弱的、失败的和消极得几乎没有任何机会的胆小鬼。
4.你吃酸葡萄,并逃避问题。这也是一种消极的态度。
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是你既不想直接也不想间接地完成这些愿望。你不过会说:“嘘,我不是很想得到它,总之,我觉得有没有都没关系。” 前面我总是用名人轶事作例证,这次我用亲身经历来阐述这一道理。当我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我非常看不起一个人。那个人根本就是一个“聚会动物”,大家谈话聊天的时候,他是中心人物,而且他的表达能力也特别出众。那个人让我着迷,可我告诉自己:“我绝不能那样做人。”
内敛——那就是我。谦恭——那就是我。不管怎样,我都不想让自己变成一个“聚会动物”。可当我深入理解了积极生活的力量,认识到消极态度不会结出果实之后,我才真正明白,其实,那时的自己正在一篮子接一篮子地吃着酸葡萄呢。
5.你依恋地躺在别人的光辉中晒着太阳,一副完全顺从的样子。
你摇动着卑微而恭顺的尾巴讨好那些志得意满、积极生活的人。你是一个随从,一个马屁精,一个跟屁虫。你跟在别人左右,希望借着潜移默化的魔力,最终从明星们积极的性格中反射出的某些光芒中领受些东西。你曾看到过有些家喻户晓的人在剧院玩倒立,或者在夜总会把便鞋当酒具喝酒。如果你年龄够大,这类人的故事你就能有印象,而他们是最好的例证。他们拼命挤过去同握过约翰?苏立文的手的人握手,只是因为那个爱尔兰人是世界重量级拳击冠军。
在一个不属于你的世界中,你很无助。你用你的方式大声地抱怨:“我脆弱啊我无助。谁来给我一个属于我的世界?”你对周围的环境和它任何的改变都非常敏感。你是一个只会逢迎的怯懦者,把自己整个交给了那些强者。你还会使用向老婆或别人做出情感勒索的绝招。你耳根软,情绪化,可能还有点附庸风雅,耽于幻想。因为自己的依附心理,你感到内疚;虽然自己已经缴械投降了,但心中还充斥着敌对的情绪。你知道,如果自己不走积极路线,并同消极的心态一决雌雄,你就永远没有成就感可言。可你的姿态是你太弱小了,根本尝试不起。因此,你变得怪僻,并充满了敌意,你甚至害怕被人撕下你虚伪的面具,你希望自己醉生梦死的附属状态能为所有的人接受和尊重。可是你怀疑这个理想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你变得越来越没有竞争力,也越来越不自信。对你来说,消极的依赖心理已经完全主宰了你无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