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泥石流灾害3周年:在重生中放飞梦想
2013年08月08日
3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浪花一瞬。但这3年,舟曲,变化之大,恍如隔世。
3年前的今天,特大山洪泥石流夜袭舟曲。顷刻间,“悲伤之舟”山河破碎,满目疮痍。江水淹没县城三分之一,千余条生命瞬间离去,数百个家庭支离破碎。
筚路蓝缕,风雨同舟。仅仅3年,当我们再度来到舟曲……这座经历了巨大劫难的“藏乡江南”,在废墟上屹立起一座美丽的新城,新家园、新生活、新产业如愿而至。
天翻地覆,浴火重生。舟曲,已凤凰涅槃,在更高的起点上放飞梦想,成为中华民族面对大灾大难,不屈不挠,创造人间奇迹的伟大历史见证。
那一幕幕当惊世界殊的重建奇迹,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科学规划,起跳摸高——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舟曲创造出快速、有效的重建模式
盛夏,舟曲。翠峰山依旧雄拔,白龙江奔腾如往,但是,这座崭新的城市,正绽放出勃勃生机。
在三眼峪,新修的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追思园和山洪排导渠,将当初的撕心裂肺化为平静。在罗家峪旁,一幢幢楼宇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这是受灾群众的安置区……
老城区,焕然一新,令人难以置信。溯江而上,青山相对间,峰迭新区又魔术般地拔地而起,明快的特色民居、美丽的现代场馆……将新区装扮得宛如童话中的城堡。
由老城区和峰迭新区组成的舟曲“双核”结构,将一个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安全和谐的新家园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事实上,那个漆黑的夜晚后,全世界都在关注,遭受重创的舟曲,能否重新挺立?
毕竟,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舟曲1510人死亡,255人失踪,4.7万人受灾,6万多间房屋损毁。
灾难,制造毁灭;灾难,也带来重生。
重建,不能是简单地“房倒建房,路坏修路”。因其独特的地质特点,舟曲是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如何避免“毁了建、建了毁”?在更高的水平上建设,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成为灾后重建的首要考量。
灾后重建中,地质灾害治理、生态修复和白龙江舟曲段治理等灾害治理与预防的投资,占到总投资额四分之一强。
对地质灾害既有效防治,又科学避让。为了缓解人口压力,“三分天下”的模式进入人们视野。卸载舟曲老县城原有的4.67万人,将其分流到峰迭新区1.5万人,转移至兰州新区0.8万人。三眼峪、罗家峪则重新留出了排洪、泄流的地理空间。
运筹帷幄,砥砺奋进。对于小县舟曲,迫在眉睫的灾后重建任务,不但得科学指导、合理规划,而且需要各部门的统筹协调、密切配合。
省委、省政府经过深思熟虑,创造性地将舟曲灾后恢复重建的重点基础设施、灾害治理、公共服务项目交由6个省直厅局对口援建;兰州新区转移安置区居民住房、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由兰州市代建;受灾群众住房、农村设施、社会管理、产业重建、旅游文化等由甘南州、舟曲县自建。
一对一、一帮一。省内对口援建、代建与自建相结合的全新模式,省、州、县协调联动的保障方式,使一批批援建队伍,带着资金、设备和浓浓的情谊,赶赴灾区、日夜奋战,汇聚成齐心协力重建家园的磅礴力量。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千千万万灾区干部群众,也迅速从废墟中站立起来,他们用双手重建家园,用双手开创未来,以顽强的毅力和艰辛的汗水重建家园。
通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舟曲灾后恢复重建现已基本完成。截至目前,舟曲灾后重建累计实施项目186个,完成投资52.85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105.3%。其中规划内项目170个,完成投资50.2亿元;规划外追加项目16个,完成投资2.65亿元,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明显超过灾前水平。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全新的服务体系,提升灾区群众的“幸福指数”
8月1日,记者在舟曲采访时,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正忙乎着将“家”从老城区搬往峰迭新区。
相对于办公楼建设的“滞后”,在峰迭新区,一年前,新建的幼儿园、小学早已投入使用了。外观新颖的峰迭新区幼儿园,还是目前我省标准最高、设施最全的县一级幼儿园。
舟曲县城关一小,是甘南藏族自治州最早的小学。在“8·8”泥石流灾害中,学校有7名教职工、110名孩子失去了生命,校产校舍全部被毁。
“去年9月,我们就已经搬到新校址了。条件比以前好了不知多少倍。”城关一小音乐老师王秋红说。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学校,是孩子的家园。全新的城关一小,有以前从未有的图书馆、阅览室,还有老师专用的电子备课室,学生用的微机室……
灾害发生后,舟曲城关一小、城关二小临时搬到了舟曲一中。舟曲一中的学生,则转到兰州上学。
经过两年在兰州科技外语学校、一年兰州新区舟曲中学的学习后,城关镇东街村18岁的段和政今年如愿以偿地考上了西北师范大学。“老师很尽心,被褥、床单,洗漱用品是免费的,每天还有伙食补贴。要不是这样贴心的照顾,我咋会考上大学?”段和政说。
舟曲灾区百姓欣喜的,远不止这些。舟曲3年灾后重建中,让百姓安心、放心、舒心的理念贯穿始终。“我们选房,经过了3轮电脑摇号,谁也没有办法作弊,确实是公平、公正、透明。”家住老城区安置区13号楼1单元10楼的严红平,对自己挑选的将近80平方米的房子非常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