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杜甫北漂长安唱“甩饼歌”

2011年06月22日

    北漂不可怕,蚁族不足悲,只要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青山的青,也是指年青的青。可如果北漂的蚁族的你,已经奔四奔五了呢?你的山并不青,而且山上的青柴还在一根根脱落,一片片变稀,露出秃山秃石来,你该是怎样的情怀?

  杜甫就这样。他从35岁开始去长安北漂,一直漂到44岁,最终才捞个看管军服仓库的小职务。人到中年,漂在一个不属于自己,自己也不属于它的大都市,杜甫的心境肯定不平,不平的他,写了一首不平的诗《醉时歌》。《醉时歌》有点像时下流行的《甩饼歌》的味道,很颠覆,很不平,很愤青,一种精英得不到重用而产生的愤青情怀。

  北漂第一年

  大唐天宝5年,公元746年,35岁的杜甫同学来到长安,做起了北漂一族。他是来寻梦的。能寻到吗?几率似乎比较大,因为仅仅4年前,42岁的李白同学就在这里寻到了他的梦,贺知章将他包装成“谪仙人”,李白也确实有才,碰上唐玄宗心情好,于是李白进了翰林院。不过,事情似乎有点不太妙。因为在这一年唐玄宗出台一条最新指示:以后大臣们说事,先跟李林甫同志商量好,不要随便烦我。李林甫取得官僚集团绝对话语权。

  远在统治圈子外的杜甫,当然不知道这么一个有关国家政治生活的细节,更没想到这个细节会决定他寻梦的成与败。  

  北漂第二年

  公元747年,机会来了。唐玄宗下令,凡有一技之长的,都可以到京城里来考一考,试一试。这是个很美很大而且触手可及的梦想,杜甫也加入了寻梦的行列。这是件好事,但好事却让奸臣李林甫去执行,奸臣最大的本事就是让好事变坏事。李林甫觉得朝廷里议论自己的口舌已经够多了,如果再提拔一些民间人士上来,等于又多一些对自己不利的口舌。怎样让这些口舌进不了朝廷呢?

  李林甫很有办法,他装得比谁都负责。一层层命令地方落实人才选拔,郑重其事地让中央机关进行监督,经过严格选拔后又上报中央,选拔好的人才到了中央后,又是三场大考:诗、赋、论。

  其实,唐玄宗的本意是放宽人才进入尺度,李林甫却在具体执行中将尺度收紧了。

  能有几个经过这番折腾的?一个都没有。此次考试,录取率为零。天下读书人被算计了。

  唐玄宗本来是想来个人才检漏的,李林甫却打报告说:天下人才一个也没漏,“野无遗贤”。被刻意遗漏的杜甫还得北漂。   

  北漂第五年

  公元750年,碰上大书法家、大画家、大诗人郑虔。

  郑虔也是个大倒霉蛋,唐玄宗亲口赞叹他“诗、书、画”三绝,却随便给他设个广文馆博士,人称广文先生,然后不闻不问,郑博士穷得天天吃“冷饭”。两个倒霉蛋碰在一块,自然就成了知己。

  北漂第六年

  杜甫四十岁了,机会的大门开了一小条缝。

  杜甫同学写的《三大礼赋》终于到了唐玄宗的眼球前,而且观感还不错,唐玄宗“奇之”似乎可以重复9年前李白同学的光辉经历了。然而,唐玄宗表扬几句后,又把杜甫扔在一边不闻不问。

  让领导注意到你不容易,让领导以后老惦记你更不容易。杜甫同学还得北漂。

  北漂第九年

  754年,杜甫同学43岁, 这是男人创造力最旺盛的时代,他的老友李白也就是在这个阶段为杨贵妃写歌曲,他杜甫却还在北漂着,漂到连吃饭都成问题。

  这一年雨水多了点,结果庄稼就少了点,CPI涨了那么一点点,挨饿的人却不是那么一点点。杜甫也在挨饿的行列。大奸臣李林甫已经死了两年了,却还有杨国忠,奸臣总是这样地前赴后继。

  杨国忠拿了株长得饱满的禾苗给老板李隆基看,说农业不歉收。这可害惨了杜甫,每天去国家储备粮中心——太仓,买救济粮过日子,而且还限量供应,一人一天五升。

  杜甫这个心怀壮志的才子,他的政治前途和生存基础,就这样被两个似乎和他毫不相关的国相给算计完了。那些似乎跟我们很远的领导,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很重要啊。

  这一年的春天,刚拿了救济粮的杜甫同学,想起自己的北漂艰辛岁月,心中大不平,于是来到知己郑虔家,郑虔还好,有钱买酒,于是喝酒解闷,可是越喝越闷,于是,所有的郁闷爆发出来,爆发成一首千古大郁闷的《醉时歌》。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