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是穿越小说
2011年06月22日
陶渊明出行饮酒
1600年前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为何后来却踪影全无?
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此地,地非险峻,路非遥远,也不封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既然能忘记远近,自然说明路途不遥远,否则,因划桨而酸痛的双臂会提醒你路途的遥远。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体力还好得很,余勇可贾,可见水流平稳,没有瀑布漩涡怪兽之类,此地不险峻。“初极狭,才通人”,唯一的难度就在这里了。但这种难度才持续了几十步,然后就“豁然开朗”。
捕鱼人游玩几天后,从此中出来,处处做记号,结果“遂迷不复得路”,找不着,而且永远找不着。何以故?答案:要么就是武陵人穿越了,要么就是陶渊明穿越了。
设想1:钻入时间虫洞
这里套用一下科学奇人霍金的理论:虫洞理论。霍金认为,时间是一面粗糙不平,充满各种缝隙和小孔的墙壁,这些缝隙和小孔被称之为虫洞。秦与汉之间,隔着一堵充满虫洞的墙壁,谁碰巧钻入这个虫洞,就能逆向从汉回到秦,或者从秦提前走到汉。
从这个理论去推断,起初那群“率妻子邑人”逃难的秦人,他们闯入了时间墙上的一处虫洞,他们穿越了而不自觉,这个好的所在既不属秦,也不属汉,而是秦与汉这两间房之间的一个角落,这个角落的时空是独立的。进入这个虫洞的概率是500年一次,让那个武陵渔人碰上了,偶然进入了这个有着独立时空的角落。等渔人出来后,他已用完了五百年才一次的概率,当然不可能再找到那个虫洞了。要是还能碰上,那简直没天理,也没科学道理。
答案:魏晋六朝人时空观念超前
这个理论听起来很神秘,似乎也可行,然而在东晋可能实现吗?答案曰:否。因为按霍金的设想,想要穿越虫洞,必须有巨大的能量,穿越一次消耗的能量,可将地球消耗成一个直径只有六米的小球球。武陵渔人那一条船,可不够这样消耗的。
不过,虫洞理念虽然暂时不现实,但魏晋人的时空观念可不是一般的超前。在他们的观念里,时间空间是可以压缩拉扯的。
比陶渊明稍后的年代有本叫《续齐谐记》的书,记载东晋人许彦挑着鹅笼赶路,碰到一个书生要求搭便车,偌大一个人钻进鹅笼,居然不觉得挤。坐下来休息时,书生从嘴巴里吐出一桌宴席,又吐出一个女朋友,书生睡着,女朋友又吐出自己的奸夫,女的睡着,奸夫又吐出自己的二奶,到最后,又一层一层地吞回去。
这个游戏简直像俄罗斯套娃,说明东晋人眼中的空间是可以伸缩的。而那位书生给挑鹅人许彦留下一个铜盆,是东汉初年的。东汉人跟东晋人同行,这时间也是可以伸缩的。
是不是东晋人也意识到宇宙空间真的有虫洞?无从得知,但至少说明东晋人的时空观念已是富有弹性的,陶渊明想出个桃花源来,真是不成敬意,小意思而已。
时空想象有多大,艺术就能走多远,是陶渊明用艺术思维在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