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2:刻意选择在太元年间
物质上做不到穿越,但精神上可以穿越。孔夫子干过,他时不时说自己穿越到周朝初年,与周公举行会谈;《庄子》说周穆王静坐之间到了西王母那里,还听了音乐演奏大会。所谓穿越,就是与古人神交。
陶渊明穿越的具体时空是哪里?我们别忽视了文中一条很重要的线索:“晋太元中”。这是穿越的时空点。陶渊明为何将穿越的飞船降落在这里?太元年间就是东晋孝武皇帝的年号,那其实是一个比较美好的年代。在这个年代,取消了按田产收税的规定,而是规定王公以下每人收三斛米,而且服役的人可以不交税,少交税确实是件让人开心的事;在这个年代,东晋取得了淝水大捷,那年,陶渊明19岁。
而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时代呢?公元421年,他所效忠的东晋已是历史名词,刘宋建立。这其实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年代,但是陶渊明对它很失望。我们看看公元419年郑鲜之对大将军刘裕的劝谏:“诸州大水,民食寡乏,三吴群盗攻没诸县,皆由困于征役故也。”南方洪水,老百姓没得吃,那些攻打州县的草寇,都是因为不堪徭役形成的。
人对现状失望,很容易产生穿越的心理,陶渊明把自己熟悉的太元年间稍微修改一下,盖一个“桃花源”的章,一部穿越小说就这么形成了。
这是一个美好而平易的理想。桃花源没有蓝月山谷那样的雪山、湖泊和深林,只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样的景色在江南和岭南的丘陵地带很常见,山丘当中一块平地,有田地,有交通,有灌溉水系,有房舍鸡犬而已。当然,其中的人们很快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老人是百岁老人了,快活才寿命长。为什么快活?因为不交农业税。《桃花源诗》里面有一句:“秋熟靡王税”。秋熟的时候只管享受丰收的喜悦,不用担心农业税。这个场面极有可能是他年轻时所见江南的修改版。
答案:为“穿越”之乐舍弃职场
陶渊明喜欢穿越。一点凉风就可以成为他穿越的工具,“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就来那么一点风,居然让陶先生穿越到上古时期的羲皇时代。所谓羲皇时代, 就是那个人人可以和狮子老虎做朋友,吃饱了没事到处晃荡,可以和树上小鸟说悄悄话的美好和谐时代。他不解音乐,却准备一张无弦琴,喝醉了,就抚弄“以寄其意”,寄的什么意?就是穿越之意。他喝高了,就叫旁人走开:“我醉欲眠,卿可去。”我要穿越到理想世界去也,麻烦您走开点。
陶渊明穿越的工具很多:书,琴,酒,幻想。他经常沉湎在这种穿越到桃源的境界中。“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悠然之中,他用穿越的虚景美化眼前的实景,“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一次又一次地到了桃源的境界。这很妨碍他做官,你想想,一个老是出神穿越到桃花源去的人,上级怎么会喜欢呢?老是在大堆文件中忙乎的公务员,怎么有时间去“穿越”呢?所以,陶渊明选择隐居。
那时喜欢精神穿越的还不止陶先生一个,与他几乎同时代的隐者宗柄,把游历过的好山好水都画在家中墙壁上,然后对着山水画弹琴,他的目的就在于“卧以游之……抚琴动操,欲令群山皆响”。对着画面想象旅游,让音乐搅动山水,这是空间上的穿越。
比陶渊明早百来年的名士刘伶每次驾车出去兜风喝酒,后面跟着个人背着锄头,刘伶吩咐说:“我死了你马上就埋我。”这是生死上的穿越。魏晋人喜欢穿越,所有总有点走神。
结语: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美好的家园。寻觅时间之墙上的虫洞,期待一场美好的穿越。怕只怕那些过于世俗的熏陶,那些对于功名恩怨过于执著的计较,让落花枉自缤纷,让芳草徒然鲜美,心中桃花源却不再,王维诗云:“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那位渔人,迷失的不是桃花,而是自己。(据 广州日报 作者: 刘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