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贫困生花光所有积蓄
山区孩子们的遭遇总是牵动着孙影的心。手头本来就不富裕的她还常常会自己“掏腰包”帮助贫困学生。4年多来,为了资助贫困学生,她不仅花光了自己几万元的积蓄,就连父母每月给的几千元生活费,也都用在了孩子们的读书上,而她对自己则极为“苛刻”:吃的是面条米粉,穿的是几年前的旧衣服,背的包也是花几元钱从地摊上买来的。
在大方县羊场镇,孙影的挚友徐萍镇长告诉记者一件事。2008年8月,大方县羊场镇的贫困学生小勾考取了北京科技大学,小勾家人及乡亲们高兴之余,却被6000元的学费给难住了。小勾家人好不容易凑了2000元,镇里又捐出1000元,离开学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但学费只凑到了一半,为了筹集学费,小勾家人已经准备借高利贷!
孙影得知此事后,把身上仅有的3000元都掏了出来,交给小勾家人,随后她又热心地帮助小勾联系了资助人,解决了他上学后的后顾之忧。
“这些年来,孙影在山区帮助的孩子不计其数。学校没有体育用品,她就会自己掏腰包给孩子们买;如果学生交不起书费,她就会给他们垫上;看见学生生病无钱医治,她还会带他们到县里医院看病……为此她自己的积蓄基本都花光了,爸爸妈妈给她的2万多元也花完了。”
徐镇长说,虽然孙影对孩子们十分慷慨,但对她自己却十分“吝啬”。“吃饭非常简单,一般就是方便面,或者就在街上买一碗米粉。我经常跟她一块逛街,发现她买东西从来不超过50元,买东西一般也就十元二十元,我们女孩子都好美,喜欢买点新衣服,但她连一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
在徐镇长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孙影在羊场镇居住的地方,这里也是徐镇长的宿舍,孙影在羊场镇时就借住在宿舍一楼。一间简朴得不能再简朴的房间,除了基本的生活用品外,几乎没有多余的东西。记者格外留意到桌子上的一些方便面,徐镇长说,这些方便面就是孙影的主食。
“我们让她到镇上食堂来吃饭,但怎么劝她都不来,说不愿意给镇上增添负担,平时她都在街上对付,我们这里卖米粉的特别多,几块钱一碗,她经常吃,都跟老板们混得很熟了。”徐镇长说。
在条件艰苦的贵州山区,一待就是4年,其他的志愿者相继离开了,但她却如扎了根一般,独自一人,默默地在山区支教,这在许多当地人看来十分不解。
“她有工资没有?”“她结婚没有?”“她以后咋办?”……这几句话几乎是当地百姓说起孙影时最常说的疑问,他们很多人都难以理解,为什么一个城市里的小女孩,放着安逸的日子不过,要跑到这个穷山沟里来受罪?有的人说她“有点憨”,还有的人则猜想“她是不是想捞点什么?……
大方县宣传部的沈部长因为工作的关系,与孙影常打交道,他能理解孙影的所作所为,也十分敬佩,但看见这样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城市女孩,长时间在当地支教,心里也十分不忍。一有机会,沈部长就会劝说她回深圳,但每每都无果而终。
“看到她这么辛苦,我经常劝她回家,抓紧找男朋友结婚了。结果小丫头十分倔,根本不听,说她在这里还有很多事没有做完,该走的时候自然会走的,后来劝得比较急,小丫头还拉下脸了,说不关我的事,走不走与我无关。呵呵,很倔的一个小女孩。”
孙影不是没有想过离开,她说之所以能坚持下来,起初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感动了她,然后慢慢变成了一种亲情,后来是许多爱心人士对山区孩子的无私帮助深深感动了她,她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关爱贫困山区孩子的行动中去,她也想继续留在贵州山区支教。
她说,4年下来,这些山区里的孩子早已不仅仅是她的学生,也是她的亲人。“山里最苦的日子是孩子们陪我度过的,山里没法买菜,是孩子们陪我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去赶集;菜地里有菜的日子,孩子们悄悄将菜放在门口就走了;晚上停电害怕的时候,是孩子们过来陪我度过漫漫长夜……”
每年放假的时候,孩子们都会早早地告诉她下个学期开学的时间,问她什么时候回来;每到快开学的时候,孩子们都会给她打电话,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孩子问她,“老师,你什么时候回来?”每次她到的那一天,孩子们都会在进山的路口等着,帮她提东西,一路上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
对于未来,孙影说她还会继续待下去,她爱孩子们,希望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即使他们将来没能走出大山,但是她希望他们的童年是美好幸福的,这就是她的理想。
最近,孙影手中又有3所残旧待修的学校,大山乡沙土村沙土小学、赫章县六曲河镇乌鸦小学和六曲河镇燕子小学。目前她正张罗着筹集资金重修3所小学。记者临走时,孙影还不忘提醒一句,“记得回去帮着打听打听,看有没有人愿意给这些学校捐款!”(深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