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现代版焦裕禄 “唯民书记”文建明

2012年01月06日

    他在乡镇摸爬滚打近30年,一次次坐在化解矛盾的“火山口”,一次次深陷“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感漩涡。

    他身患癌症6年,累计上了23次手术台,

    抗癌药物和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让他脱了一层皮、掉了一身肉,但他依然工作在基层第一线,创造了战胜肝癌的生命奇迹。

    他是文建明,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文建明(右)与村里的兽医谈心

    【深度阅读】

    没有无缘无故的“刁民”,只有不负责任的干部

    在营山县,身材不高、面容清瘦的文建明有一个响亮的绰号:“灭火队长”。

    上任城南镇党委书记不久,有一次正开会,突然闹哄哄闯进三四十人。其中一个敦实汉子跨到主席台前,“砰”的一声,把肩上的100多斤猪肉摔下,手提杀猪刀喝道:“不让卖肉,给找条活路吧!”

    会场一时寂然无声,许多人的心狂跳。此时传来文建明略带沙哑的声音:“兄弟,消消气,天太热,先把肉处理了。”他劝说在场的干部买下猪肉,然后笑着把收来的钱放到汉子手中。

    刚才还剑拔弩张的壮汉,此刻就像受伤的孩子,哽咽着倾倒出心中的憋屈:“我叫胡一兵,是重庆开县迁来的三峡移民,前任镇干部贪污了安置款,我们只有靠杀猪卖肉维生,城管人员又来罚钱,心里有气啊!”

    文建明心中一阵痛楚。他动情地代表镇党委向大家道歉。会后就跑到县里汇报情况,先预支了镇干部的工资垫付给移民。此后听说胡一兵懂养牛技术,他又帮助协调租地,落实贷款,办起了肉牛养殖场,去年养殖场收入26万元。

    胡一兵的心震撼了!去年他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郑重地说:“文书记让我感受到共产党的温暖,我也想温暖别人。”

    多好的群众啊!文建明再一次坚定了他的看法。正因为如此,即使面对拆迁这个“天下第一难”,文建明也能从容化解。

    2009年1月的一天,平日宁静如水的营山县城显得躁动不安,人们交头接耳传播着一个消息——两河改造工地有人闹事,要出人命了!

    南北两河是营山的母亲河,过去能淘米洗菜,这几年却脏臭难闻,淤积堵塞。2009年初,营山县委下决心治理两河,但这牵扯到沿岸上千户居民和商铺的拆迁。

    此刻,两河整治工地上,上百人正火气十足地阻挠施工,旁边的“两河治理办公室”被围得水泄不通。“政策不公平,群众太吃亏!”“不拆!老子就不拆!”

    闻讯而至的文建明悄悄观察后,心里有了底:老百姓不是反对两河治理,而是担心政策不公,害怕以后生活没保障。

    “兄弟们莫急,我是城南镇党委书记,有啥子事情跟我说吧。”跳得最高的拆迁户杨国平看到文建明,喊道:“你不够级,这工程是县里定的,我要找县委书记和县长。”

    文建明毫不在意,脸上依然带着诚恳的笑容:“我这个官虽然不大,但能下情上达,上情下达,县官不如现管嘛,你是群众代表,把想法说说看。”

    劝散人群后,文建明打听到杨国平是拆迁面积最大的业主,就找村干部带话,“我做东跟大家吃饭,见面交个朋友”。面对几个“钉子户”,文建明只字不提“拆迁”,整个饭局谈的皆是家长里短。

    饭罢,他请杨国平单独喝茶,人情、利害逐一摆来。杨国平终于缓和下来,谈了想法。文建明开始两头“撮合”:一面向县里汇报,吸收合理意见;一面把政府的努力和政策底线反馈给杨国平。文建明还东奔西跑,解决了杨国平原来没指望的老人养老保险问题。

    “我拆!”杨国平彻底服了。他甚至主动去做邻居的工作:“拆吧,文书记信得过,政府信得过。要不,我再给你签个担保合同!”

    文建明感言:

    现在一些干部骂上访群众为“刁民”,如果干部不能正眼看群众,群众自然会仇视干部,进而会仇视政府,仇视社会。多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没有无缘无故的“刁民”,只有不负责任的干部。

    群众不停出“上联”,干部要不断对“下联”

    在营山县,文建明还有另一个绰号:“治乱书记”。

    2001年4月,他被派到新店镇任党委书记。这里一年换了4任镇领导,其中一位上任不到两个月,就找县委闹着要走人。那个年月,农村税费改革还未推行,农民负担沉重,干群矛盾突出,乡镇干部不好当。

    文建明上任后的第一站是鲜鱼村。启程前,有镇干部告诫他:见到干部的小汽车来,小心村民泼大粪。

    听说镇上来人了,一声吆喝,山坡上到处站满了人。男人们手上攥着钉锤,女人扛着擀面杖,甚至一个面孔稚嫩的“细娃儿”手上也捏着一块鹅卵石。

    文建明环视四周,声音洪亮地说:“乡亲们,要打要劈先听我说几句话。我是刚来镇上的党委书记,就是来听大家喊冤叫屈的。”

    那天,村民和他摆起“龙门阵”,直到深夜。“我们恨的不是缴‘皇粮国税’,恨的是负担太重、账目不清。”村民的坦诚让文建明心里五味杂陈。

    哪有什么“刁民”?分明是基层干部自身有问题,却把责任推在百姓身上。

    次日一大早,他命令镇党委全体成员自带方便面到鲜鱼村开会,现场调查摸底。10多天后,他作出决定:退钱、换人、查账。

    很快,干部多收村民的钱退了,群众欠集体的钱也还了,鲜鱼村迎来了“海选”,村民自主选择自己的“当家人”。如今,这个村发展起规模养鱼,成为名副其实的“鲜鱼村”。

    这件事对文建明触动很大:干群关系理不顺,村里、镇里乌烟瘴气,谈何发展致富?

    2003年3月,文建明调任城南镇党委书记。与新店镇一样,在文建明来之前,城南镇一团乱麻,被称为“城烂镇”。群众三天两头到省、市上访,干部根本腾不出时间和精力抓工作。

    为了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化解群众积怨,共谋发展,文建明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推出了一套“干部下访寻问题解决”的新机制。

    开始,不少镇村干部急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问题来了躲都躲不赢,还入户寻问题,这不是找麻烦吗?

    文建明很固执,反复讲一句话:问题找到一个,解决一个,也就少一个。老百姓不停地出“上联”,干部就要不断地对“下联”。

    三星村龙明荣给镇党委出了个“上联”:村干部都把公章吊在裤腰带上,农民办个结婚证明、迁移证明,要漫山遍野找干部。“脚板都跑大了,半个月还盖不来章,有时还要送礼哟!”

    文建明会同班子成员马上研究对出“下联”:镇上设立政务村务集中办事大厅,镇村300多个公章都集中在这里,每月逢场天,镇村干部集中坐镇大厅为群众办事。

    化育桥社区的农民又出了一个更难的“上联”:2009年,两河拆迁政策公布后,农民们恍然大悟,10年前他们应得的一笔拆迁款没有下发,被开发商偷偷私吞了。

    10年前的旧账,涉及3个开发商,而且人都没影了。文建明没被吓倒:世界上哪有解不开的疙瘩?

    他很快对出了下联:派出3个工作组,并亲自循着各种线索顺藤摸瓜,找到已经转战到成都的开发商,几上成都,软硬兼施,硬是把出名难缠的房地产开发商“揪”回镇上谈判。

    谈判中开发商耍赖,哭穷“没钱”,平日看起来谦和、斯文的文建明猛拍桌子,脸色厉害得吓人:“你们必须说清楚!否则别想出我这个镇政府的门!”

    最终,被蒙骗了好几年的老百姓,拿回了属于自己的拆迁款共200多万元,每户最多5万元,少的也有1万多元。

    渐渐地,沉疴日减。如今在城南镇,即使千方百计,干部们能寻回的问题也只有10多个,而且基本做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

    文建明感言:

    当干部要学会热爱群众提出的问题,带着真情与群众交朋友,这是一把通用钥匙,你对群众感情到位了,问题自然就好解决了。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