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的干部,不能唯书、唯上,一定要唯民啊
“穷则乱,富则安。”文建明深知,只有帮助老百姓发展致富,才能真正斩断矛盾丛生的根源。
城南镇虽地处城郊,但群众生活并不宽裕。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干部长期热衷搞“马路经济”、“政绩工程”,这任领导下令栽橘,下任领导动员种梨,来回折腾。镇里流传着顺口溜:“张书记栽树李书记挖,王书记来了重规划。”
此情此景令文建明百感交集。他回想起1986年刚到乡镇农技站工作时,也按上面指示推广种植过桃树,结果亏了,农民一气之下砍了树。
这成了文建明心中永远的痛:共产党的干部,不能唯书、唯上,一定要唯民啊。他发誓,再也不能折腾老百姓了!
一段时间的思考后,文建明提出一个新词:“百姓经济”。他认为,农村增收致富,首要的是尊重民意,因地制宜搞服务,百姓愿干的支持,不愿干的坚决不干。
有一次,上级希望城南镇在前进村推广种植榆树,白送树苗,还付劳务费。文建明到前进村调研后,发现农民担忧榆树根系发达,又遮阳,影响种庄稼。那就不种,文建明顶了回去,“不管哪个来考核”。
但文建明深知,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生产,必须让老百姓通过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经过调研,他觉得应利用城郊优势,扶持发展大葱、蒜苗等“佐料产业”和商品蔬菜,于是从免费举办蔬菜种植培训班入手,向群众投石问路。
开班时,兴致勃勃的文建明进门就愣了:尽管通知到各村,但只来了十几个人,到第二天只剩下四五人。他一问,才知道老百姓还以为新书记又搞“老套路”。
文建明安慰沮丧的干部们:“这不怨老百姓,是我们过去犯了错。”说完,他来到走马村农民李兴支家,支持他拿出一亩地种大葱、蒜苗。
年底李兴支一算账,乐了,收入8000多元,比传统种植效益高出10倍。第二年,李兴支在全部责任田种上佐料作物。眼馋的村民纷纷跟着种,两年下来,全镇种植规模达到5000多亩。
搞现代农业,不能靠天吃饭。接下来,文建明带领镇村干部大兴水利,修渠、筑堰、建提灌站,实现了全镇农田浇灌的全覆盖。
“怎么体现党的先进性?就是要带着老百姓致富。”文建明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引导群众投资建成“农资供销一条街、饮食服务一条街、建材加工一条街、农机钢材一条街”,形成了粗具规模的城郊特色经济示范带。2009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80元,7年翻两番。
“农村最大的矛盾仍然是发展不足、利益太少。”文建明说,他有一个梦想,就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民和市民享受平等的待遇。
文建明感言:
老百姓最反对强迫命令,不尊重群众的发展自主权。“百姓经济”相对的是“官长经济”,就是光做给上面看的“马路经济”、“政绩经济”。我年轻时也当过“面子工程”的典型代表,总觉得那样做“工作推动得快,职务提拔得快”。回头看都是教训,老百姓会骂娘的。
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工作方法
文建明到城南镇上任的第一天,讨债的就来了30多拨。之后几天里,上访人员踏破门槛,有的反映村级财务混乱,有的诉说干部利用公款参与赌博,有的则直截了当反映镇干部以权谋私。
越是深入了解,心情就越沉重。文建明骑着自行车下村组、进社区,发现镇村干部手头的白条一大把,借而不还的公款几十万元,镇里欠债2000多万元,前任领导为躲债,竟20多天不敢到办公室。
文建明夜不能寐。3个月后,一个清理账务的农村财务体制改革方案出台了。
这个方案一宣布就“炸了锅”。有的干部说:“不交公章,不交账,看他龟儿子有啥办法?”
谁都没想到,文建明搞突然袭击。他早上6点带人分组进村,把账本、财务通通拎回镇上,当面核对,锁定账目。一个月下来,糊涂了多年的村级财务一清二楚。
说不清缘由就报不了账,白条子再也领不到钱,这触动了一些干部的既得利益。有一天,几个村干部酒足饭饱后找到文建明,仗着酒胆掏出200元发票要求签字报销。
文建明几把扯得粉碎:“这顿饭我请!”从此,再没人敢对抗财务改革。到2009年底,城南镇的镇村两级债务基本被消化。
在所有的改革中,也许没有比“改人”更难的了。
头一回开城南镇干部大会,文建明面前竟然冒出70多名镇干部。再一问,11个村竟有192名村组干部。2004年7月,他向“人浮于事”开刀,将镇上的70多名干部全部重新“洗牌”,只设21个集中管理岗位,公开报名,竞争上岗。一场实打实的乡镇机构改革拉开序幕。
被精简下来的人冒火了,当天就有10多个找文建明要说法,有人缠着要到他家吃饭,他停在政府大院的自行车也不翼而飞。
文建明没有妥协。不仅如此,他还把改革的火“烧”到村里:全镇村组干部缩减至34人。
仅仅把人裁减下去,改革还不能画句号。文建明带领镇领导班子,顶着白眼跟分流的干部一一谈心,帮助找出路。一个月后,所有落聘干部都找到新工作。
被精简的干部杨易创办了水果基地,种植优质元黄梨等600多亩,年收入达40余万元。杨易常对人说:“机关岗位不是用来安排干部的,就应该根据群众需要设,我能理解文书记。”
治“财务混乱”,治“暗箱操作”,治“人浮于事”——不管是什么“烂乡烂镇”,经过文建明一番“调理”,就能逐渐风清气正。在当地干部眼里,文建明就是个“化解矛盾的高手”。
文建明感言:
我哪里是什么“高手”,当干部的,只要心里装着群众去工作,就没有摆不正的事。因为你给群众一寸,群众就会还你一尺!提高治乡理村能力,关键靠干部。我认为,只要符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什么方案都可以立,什么事情都可以干。
把群众最苦、最怨、最急、最盼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来办
把群众最苦、最怨、最急、最盼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哪里会有当不好干部的道理?从政后的文建明时时告诫自己。
化育桥社区居民罗洪川,8岁父母离婚,13岁辍学与不良人员鬼混,从17岁开始两次被判刑入狱,第二次因抢劫杀人和在狱中伤人被判死缓。2006年,整整坐了16年牢的罗洪川刑满释放。
出狱后,周围人像躲瘟神一样躲着他,母亲也将其拒之门外,找工作更没人要。有一次社区里发生杀人案,没人敢报案,罗洪川打110后,警察来了第一个怀疑的竟是他。绝望的他“破罐子破摔”,更加仇视社会。
“当时营山到处都在‘吹’文建明是个一心为民的好干部,但我不信共产党的干部有那么好。”罗洪川说。有一次,他找文建明闹事,一个镇干部说文书记在县医院住院。他不信,放言道:“老子杀过人、坐过牢,今天见不到文建明,就要杀个人给他看看!”
镇干部赶忙给文书记打电话。文建明接过电话对罗洪川说:“小伙子,你是杀人犯,反正我也是得癌症要死的人,你有啥事,等我回来再说。”
10分钟后,文建明打出租车赶了回来,一手握着输液架,一手举着输液瓶,当时罗洪川就惊呆了。文建明把他喊到办公室说,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你要有信心,有困难我会帮你解决。他掏出身上仅有的200元,并向镇长借了200元,一起给了罗洪川。当天下午,他就和社区干部一道到罗母家,还给罗洪川买了套新衣服。他对罗母说:“你儿子的事由我们镇上安排,不能再把他推向社会了,那样他还会走老路。”
后来,罗洪川逐步改掉了不良习气。在2007年的一次抗洪排险中,他看到文建明瘦弱忙碌的身影,自告奋勇跳进滚滚洪水中,用手把堵在桥洞里的渣滓一把一把地刨上岸,并和排险队员一道把堵在桥洞的黄桷树拖开,经过3个多小时苦战,险情终于排除,但他的手已被刮得鲜血直流。从那以后,人们渐渐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如今,罗洪川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一个幸福的家,媳妇还是文建明帮着找的。面对记者,他抱拳说:“看见文书记,老百姓怎会不拥护共产党!”
文建明感言:
罗洪川来“闹事”,我完全可以通知派出所依法“收拾他”。然而,他以前的堕落有家庭原因,更有社会原因,既然已刑满释放,他就是一名群众,如果简单处理只会激化矛盾,使他更加仇视社会和政府,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多一个悲剧,多一个不和谐因素。 (来源: 半月谈2010-0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