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扎根在新疆
(1980—2000)
刘家祁有了两个儿子,老大刘海生,1940年出生,老二刘南生,1945年出生。
1977年恢复高考,刘南生以32岁的年龄考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今江西农业大学)农机系。1980年毕业时,成绩优异的他主动放弃了在南昌工作的机会,准备回瑞金县农机厂作技术员。
可刘家祁却想让儿子响应号召去新疆,对他说:“那里更能发挥你的所学。”刘南生听从了父亲的意见。作为支援边疆建设的技术人才,他被分配到乌鲁木齐铁路局鄯善工务段。
到新疆第二年,刘南生就参加了乌鲁木齐至兰州的复线铁路建设,因专业所长,他参与负责其中的隧道穿越工程。
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使隧道穿越的难度很大。刘南生压力非常大,而此时,赣州地区急需农机人才,瑞金县政府有意将他调回。刘南生获悉后,有些犹豫。
这期间,刘家祁到新疆看望儿子。刘南生记得,父亲说了很多旧社会的苦难,参加红军的荣光。提到长征,父亲总有一种惆怅,“要记住,你们是在走我没走完的路。”
刘南生放弃了调回家乡的机会。
刘南生后来担任工务段技术室主任,他领衔攻克了大型养路机械在养护方面的技术难关,为新疆地区的铁路建设作出了贡献。
妻子和孩子也迁到新疆,刘南生在那里扎了根。刘南生的大儿子刘欣继承父亲衣钵,也在乌鲁木齐铁路局工作。
孙子自主创业路
(1984—2011)
刘海生的儿子刘春明1966年出生。1984年,刘春明高中毕业,被分配到刚刚组建的瑞金市电磁线厂做拉线工。慢慢地,刘春明从一般的拉线工变成了全能电工,并成为技术骨干。
1996年厂子改制,刘春明在而立之年下岗。刘春明很苦闷。邻居给他出主意:“你爷爷是参加过长征的干部,市里有政策,可以打个招呼。”刘春明想来想去,觉得不能那样做。
刘春明开始不断找活干:摆过地摊、卖过冷饮,甚至沿街挑担叫卖过豆腐脑,吃了很多苦,遭过很多冷眼。刘家祁后来知道了这些,半晌只丢给孙子一句话:“想想我们那时候。”刘春明听爷爷说了一辈子的“长征”,他知道,自己人生的长征开始了。
2002年,刘春明看电视里报道党的十六大,其中讲到:要鼓励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营,并给予多方面扶持。这让他印象很深。两年后,他在学校附近开了一家文化用品店,兼卖日用百货。根据鼓励政策,小店的工商登记很快落实,当年的税费还得到了减免。刘春明的小店很快兴旺起来。开张不到一年,店面也从几平方米扩展到50多平方米,一年能收入七八万元。
境况的转变让刘春明觉得更应该做点什么:他开始固定资助八一小学的贫困孩子。
作为社区里下岗再就业的榜样,2011年5月,刘春明入党的申请被批准了。一天晚餐时,刘春明将这一消息郑重地告诉爷爷,多少年不喝酒的老人突然要酒喝。刘春明说,7月1日,他们一批新党员要在叶坪红军广场举行宣誓仪式。刘家祁抿了口酒大声说:“咱们一起去!”
刘春明端起酒杯,望着爷爷饱经沧桑的脸庞,抬头,正好看到墙壁上那幅毛主席像。(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