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爱戏懂戏能演戏的剧作家

    翁偶虹写戏,始于1931年。那时他正供职于中华戏曲专科职业学校,在校长焦菊隐的鼓励下,他创作了平生第一个剧本《爱华山》,表现岳飞抗金的故事;接着,他又创作了表现文天祥抗元的《孤忠记》。这就成了他编剧生涯的开端。后来,在戏校任职期间,他又陆续为在校学生编写了《火烧红莲寺》、《姑嫂英雄》、《穆桂英》、《三妇艳》、《鸳鸯泪》、《美人鱼》、《凤双飞》、《十二堑》等多个剧本。戏校学生中,“德、和、金、玉、永”五个班,都有学生因翁戏而唱红,成为名角儿的。曾被称为“四块玉”之一的李玉茹,“四小名旦”中的宋德珠、李世芳,以及后来的叶盛兰、叶盛章、李少春、袁世海,甚至金少山,都曾受益于翁偶虹的剧作。富连成的东家沈秀水说过一句被认为很“公道”的话:“偶虹的剧本,多亏了这些学生,而学生们的艺术声誉,又多亏了偶虹这些剧本。”

    有一回在长安大戏院看《兵圣孙武》,座谈之前,我和于魁智闲聊,说起现如今的编剧,记得他的表情很奇怪,笑着,可笑得很勉强。他说,新派剧作家写戏,很少顾及演员嗓音的条件,更不懂得唱腔,写出来的唱词,所用的辙,都不大适合唱,张不开嘴。请他们改戏吧,也很麻烦,剧作家难得到排演场来,两头不见面,沟通交流都不容易。我当时就想到了翁先生,想到了过去那些和演员保持良好关系的剧作家。上个世纪最初的二三十年,京剧曾经辉煌过一段时间,舞台上花团锦簇,名角儿辈出,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须生……几乎每个行当都有其代表人物,号召观众。过去说,京剧是角儿的艺术,观众看的就是角儿。但角儿的养成,却离不开好的剧本。如果那时没有这样一些爱京剧、懂京剧的文人,弃仕而优,下海做了一个戏痴,没有他们创作的大量的题材丰富的新剧目,京剧舞台的繁荣也就失去了现实的基础。这些年来,京剧衰落,一直在走下坡路,原因很多,所开药方也很多,剧作家不能为演员创作适合他们演出的新剧,更不能以新剧培养新的演员,开创新的流派,正是京剧日益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翁偶虹生于晚清时代,西风东渐,北京也办起了“洋学堂”。翁父虽只在朝廷银库做个小吏,却也希望儿子能学优而仕,有个比较好的出身,所以,很小就把他送到新式学堂学习英文。孩子的兴趣往往和父母的设计不能吻合,翁偶虹既无志于留洋、当官,他对学习英文就觉得不胜其苦,而他的志向却在古典文学,尤喜骈文。这在当时有点不务正业、玩物丧志的意思。偏偏他的父亲和祖母,都是狂热的戏曲爱好者,他的姨夫更是一位能唱正工铜锤花脸,昆乱不挡的艺人,每逢年节寿日,家里都请戏班来唱戏,耳濡目染,使他从小就对京剧情有独钟,想要做个探险者,穷其究竟。于是,由听而入迷,由入迷而学唱。有趣的是,他的父亲虽不满意他的弃英文而背骈文,却很欣赏他在课余学唱京剧。有一次,他与名票纪文屏在地安门大街同声戏园上演《连环套》,正在台上得意之际,忽然看见父亲就坐在台下瞪着眼睛看他。他以为回家必受斥责,不料,却意外地受到父亲的鼓励,说他“这出戏演得不错”。而且,父亲还意犹未尽地许诺于他:“咱家从你这一代起,就弃士而优吧。”优,即优伶,意思是允许他今后下海唱戏做演员了,他因此得到了巨大的鼓励,后来,他果真拜师学艺,做了一个专唱架子花脸的票友。那时,他并没有要做编剧的打算,直到进了中华戏曲专科职业学校,他还担心授课影响晚间看演出呢。真是阴错阳差,无心插柳柳成阴,如果不是结识了焦菊隐,也许这辈子他就唱戏了。他恐怕没有想到,正是这个偶然的机缘,不仅使他由听而唱,由唱而写,把编剧当成了终身职业,终于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戏曲作家。

    应当说,翁先生上手写戏之时,台上功夫已然十分了得,算得上行家里手了。虽然还不能称之为名票,但北京的京剧舞台,从前三门的第一舞台、开明戏院、中和园、华乐园,到东城的吉祥戏院、西城的哈尔飞戏院、长安戏院、新新戏院、北城的和声戏院,直到偏僻的隆福寺街的来福戏院、东四戏场、阜成门的萃华轩,这些戏园中大大小小的台毯上,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在晚年也曾感叹:雪泥鸿爪,恍如春梦。但即便如此,他在行家面前仍不敢稍有得意之色。他说,弄得不好,是要“使你丢乖露丑于内行先生之前,贻留话柄于刻薄演员之口”的。旧时代戏班规矩很多,文人写戏并不轻松,“只是写成剧本的文字,还不能说是一个成熟的作品,起码要在编剧的同时,脑子里要先搭起一座小舞台,对于剧本中的人物怎样活动,必须有个轮廓”。这是翁先生从实践中得到的教训。他说,刚开始写戏的时候,经常有行内人以各种理由对他进行明察暗考,防不胜防。他能应付裕如,真多亏了这些年票房的熏陶,以及经常出入戏楼、茶馆的经历。在这样的环境里,翁偶虹始终没有想到放弃,从案头到排练场,从演员的装扮到上台演出,他经历了许多磨砺,也积累了许多知识和世故。丁永利是戏曲名家,在武戏教师中威望极高,他跟翁先生合作排戏,就从最初的试探考问,到信任折服,再到结为口盟,就是看重他“真有学问”,惊讶于他的“肚子宽绰”。戏班中人就是这样,你要是个外行,他或许瞧不起你;但你要是真有玩意儿,能让他佩服,他还真能十分地敬重你。后来有许多名伶出高价请翁先生写戏,在他面前表现得毕恭毕敬,就因为翁先生有真功夫。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