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皇帝皈依佛门?
2014年04月22日
皇帝皈依佛门?这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有很多皇帝信佛好佛倡佛,大多也出于巩固统治权力的需要。而要说遁入空门的皇帝还真的有,按说皇帝至高无上,可是他们为什么偏偏留恋佛门呢?原因说不清道不明,也许只有他们自己最明白。
传说南朝梁武帝萧衍曾与达摩祖师会晤
南朝梁武帝萧衍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法不断得到传播,甚至出现了以佛治国的皇帝,南朝梁武帝萧衍就是如此。
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诗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佛法在当时的兴盛景象。萧衍称帝前本信道教,当了皇帝后,于天监三年(公元504年)开始改信佛,曾四次舍身佛寺。从第二次开始,他脱下龙袍,穿上僧服,还真的当起了和尚。后由大臣用钱将其赎出,这才肯回到皇宫,时人称之为“菩萨皇帝”。
史载萧衍博学多通、文武双全,他信佛达到至诚至真的地步,是确确实实的玩真的,在现在看来,着实非常难得。他不仅佛学造诣精深,而且工作之余还亲自动手编辑佛学讲义,他还亲自开坛宣讲,史载说他讲法时,听众极多,经常达到一万多人的盛况,连那些名僧硕学都接踵而至。
隋朝皇帝杨坚
到了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达到了鼎盛,因为这一时期的帝王多信佛,而信仰佛教最为虔诚的当为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杨坚志在“中兴佛法”,虽然隋从建国到灭亡只有短短的38年时间,但佛教得到大力的宣扬和推广。
杨坚与佛结缘是因为他生在庙里。后来,杨坚当了皇帝,便大力宣扬佛法,广建寺庙,成了中国帝王中又一佛门皇帝。
大周女皇帝武则天
到了唐朝,更确切地说是大周,就是女皇帝武则天,她去当尼姑并非本意,是被逼无奈。《旧唐书》记载了武则天当尼姑的历史:“初,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大帝于寺见之,复召人宫,拜昭仪。”
后来,人生渐入佳境的武则天对佛教极其虔诚,遍塑佛像,始凿于北魏的龙门石窟,到了武氏执政时期进入高潮。而且,她的佛学造诣很深,最为著名的是写下了《华严经》开经偈。事情是这样的,当年《华严经》翻译完成的时候呈送给武则天看时,她有感而发题下四句“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四句“开经偈”,堪称一绝,无人能比,此后,无论是谁,哪怕高僧大德也无法超越这个偈子。
明朝皇帝朱元璋
在中国帝王中,唯一的,也是最正宗的和尚出身的皇帝,只有明太祖朱元璋,当然,他出家并非本意,更多的是为了能混口饭吃活下去。
史载:“至正四年,早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风阳陵也。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当和尚不多久,因为灾荒没吃的,寺内也呆不下去了,只好出去化缘。在化缘的路上,朱元璋得了一场大病,险些死了,幸好得到仙人的指点帮助,才免去灾难。“逾月,游食合肥。道病,二紫衣人与俱,护视甚至。病已;失所在。凡历光、固、汝、额诸州三年,复还寺。”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他打下了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看来是得到了佛的庇护。
而朱氏家族与佛家也颇有些缘份。最值得一提的是明恭闵帝朱允炆,也就是朱元璋最疼爱的孙子,在与朱棣皇位之争时,因为失败不得以隐名埋姓遁入空门。对于朱允炆出家一说,《明史》记载,“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但在接下来称,“或云帝由地道出亡。”但更多的认为是朱允炆遁入空门去了。这是不是在暗喻,朱允炆出家虽非本意,但上天以这种方式了却了朱元璋未尽的佛缘。
清朝顺治皇帝
大清王朝入关定都北京后的第一帝、世祖福临,即史上的顺治皇帝,曾经为了出家而放弃江山。
顺治这个人,有胸怀大志富于进取的气质,但又存在着浮躁易怒、任性放纵的顽症。而且这个人贪恋好色达到极致,为了耽于逸乐,甚至在顺治十二年竟派内监赴江南采买女子,弄得大江南北人情惶骇,为避免灾祸临头,纷纷嫁女而“喧阗道路”。
而他出家的念头是因为深爱的宠妃董鄂之死,导致了他万念俱焚,无法走出那份痛苦。这时佛学理论成了他的寄托,萌发了出家之念。由茆溪森剃度成了光头天子。十月十五日,茆溪森本师玉林琇奉诏到京,闻其徒已为皇帝剃发,遂大怒,即命众聚柴薪准备烧死茆溪森。玉林琇比茆溪森明智得多,他接近皇帝宣讲佛法,目的是希望皇帝以至高无上的权威,发挥护法的作用,他决不要皇帝出家而无所依靠。他劝福临说:“若以世法论,皇上宜永居正位,上以安圣母之心,下以乐万民之业;若以出世法论,皇上宜永作国王帝主,外以护持诸佛正法之轮,内住一切大权菩萨智所住处。”福临听从其谏,又重新蓄发,罢了出家之念。虽然不再出家,但精神却再也振作不起来。
而产生厌世还有一个原因,福临自亲政伊始,曾经雄心勃勃,力图振兴国祚,但力不从心,致使矛盾重重,这种局面让他疲惫不堪。加之爱妃离去,工作与爱情的双重打击,导致了他对世间无常的迷茫与恐惧,心识更加消极,人生失去了精神支柱。(来源:凤凰网观音书僮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