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中的茶文化
2014年05月19日
经过几千年的磨砺,茶的内涵中的人文因素日益增多,茶的自然属性逐渐被寓于人文因素之中。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由于佛教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佛教很快就与茶叶结下了缘分。盛唐时期人称“赵州古佛”的赵州从谂禅师不仅自己喜欢吃茶,还经常以“吃茶去”三字接引学僧,使此三字禅语流布天下丛林。
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是戒、定、慧。戒就是要僧人不饮酒,不非时食(过午不食),戒荤吃素;定和慧,简单说来,就是要僧侣息心静坐,思禅悟道。为此,就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戒规,又可以清除坐禅久坐困乏带来的疲劳和弥补“过午不食”、“戒荤吃素”的营养补充物,而茶的提神益思和生津止渴的药理功能,以及其所含的丰富营养物质,自然成了僧人的理想饮品。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于是,喝茶之事就在僧人们中间流行开来,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寺院茶文化。为了方便采摘,他们在寺院的周边大量种植茶树。每到采茶做茶季节,浓浓的茶香伴着低沉的经声,绕过寺院,飘出山谷,侵入四方。这种茶与佛合成一味,后来被人高雅地称为“茶佛一味”,也有叫做“禅茶一味”、“茶意茶味”。意思无差别,意为喝茶和修禅是一种味道、一个门径,心意相通。当年,陆羽被家人抛于野外,就是让一位僧人抱回寺院,他耳闻目睹僧人们种茶、采茶、制茶、喝茶,用心琢磨,又遍访茶地,写成《茶经》一书,成就了自己茶圣的地位。
寺院中设有“茶堂”,是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寺院禅堂内的“茶鼓”,是召集僧众饮茶所击之鼓;寺院专设“茶头”掌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惠茶水。平时坐禅分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焚香一枝,每焚完一枝香,寺院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消除长时间坐禅产生的疲劳。
佛教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有三种用途:供佛,待客,自奉。按规定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请所有僧众饮茶,称作“普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等。
佛教对饮很讲究,饮茶已成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僧人最初吸取民间方法,将茶叶、香料、果料同桂圆、姜等一起煮饮,称为茶苏。到宋代,余杭径山寺还举行茶宴和“半茶活动”,并且发明把嫩芽茶研成粉末,用开水冲泡的“点茶法”,对促进民间饮茶习俗普及有重大作用。寺院僧尼用茶敬佛、敬师、献宾客,供自己与善友品饮,谈佛论经,修养心性,形成了庄严肃穆的“茶礼”。
在《佛道茶艺》一文中就有对“礼佛茶”礼仪的记载:“礼佛茶”是焚香拜佛、敬佛敬师的特殊礼仪,也是调茶献客、结缘行善的特殊茶艺。礼佛茶在禅房中进行,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分为十道程序,谓之功德圆满。十道程序依次为莲步入场,焚香顶礼,礼佛三拜,普施甘露,打坐禅定,抽衣净手,烫杯泡茶,敬茶献茶,收杯接碗,问讯退场。庐山东林寺名僧慧远,就曾以自种之茶招待陶渊明,吟诗饮茶,叙事谈经,终日不倦。(综合中国茶文化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