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借茶道显,茶倚禅生香
2014年06月10日
我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禅借茶道显,茶倚禅生香。”这就是佛教的禅与茶的关系。“禅茶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佛教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说起佛教与茶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早在公元前52年西汉年间,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从此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因此他被尊称为“茶祖”。到了公元前4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吴理真便在蒙顶山剃度修行,亦佛亦茶,首创“佛茶一家”,他被后人尊称为甘露禅师。
到了晋朝,据《晋书·艺术传》和后世编写的《梁高僧专》所载,都提到东晋僧人单道开在邺城(今河北临漳)昭德寺坐禅修行,经常饮用一种将茶、姜、桂、桔、枣等合煮,名曰“茶苏”的饮料。这是早期关于僧人饮茶的正式记载。另外呢,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也对中国的茶文化有很大贡献。《庐山乃志》中记载:“晋朝以来,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植。”相传慧远将野生的庐山云雾茶改造为家生茶,他经常以自种自制的茶款待陶渊明等好友。
唐朝禅宗大兴,佛教对茶文化的影响就更大了。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这样描述:“茶,南人好饮之,北人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昔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由此可见,北方的饮茶习惯是借着禅宗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茶叶的南北贸易也随之迅速兴旺起来,茶叶从南方产地源源北上,“舟车相继、所在山积”。禅宗对茶的推广作用,是相当大的。
佛教对茶文化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种茶,古代多数名茶都与佛门有关。佛教寺院多在云雾缭绕的深山幽谷,雨量充沛,土层深厚,最适宜茶树生长。尤其是禅宗,倡导“农禅结合”自给自足的修行方式,寺院栽茶、制茶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崇山峻岭原有大量野生茶树,为僧人开辟新茶园创造了条件,所以素有“天下名山僧占多”、“自古高山出好茶”的谚语。最早的茶园,也大多在寺院旁,稍晚才出现民间茶园。
僧人种茶、采茶、制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很多茶中珍品,均有僧人创制,流传至今。例如四川蒙山茶,相传为汉代甘露普慧禅师亲手所植,有“仙茶”之誉;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宋元以来,该茶以寺院所制最为得法,因此当地多以僧人为茶师;江苏洞庭山水月院僧人擅长制茶,出产以寺院命名的“水月茶”,即今有名的碧螺春茶;普陀山的普茶、黄山的云雾茶、大理的威通茶、天台万年寺的罗汉供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等,也都是僧人创制、流传而出的珍品。此外,浙江云和县惠明寺的“惠明茶”具有色泽绿润,久饮香气不绝的特点。它曾以优异的质量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金质奖章和奖状。
唐朝有两位大师对中国的禅文化和茶文化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位是禅文化大师赵州和尚从谂(shěn)禅师,他幼年出家,后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为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他八十几岁还坚持行脚参学,足迹遍布河北、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等地,后来在赵州驻锡观音院,弘扬禅法达40年,僧俗共仰,为丛林楷模,人称“赵州古佛”。赵州和尚有一个著名的公案“吃茶去”——从谂和尚问一位刚到观音院参访的僧人:“曾到过这里么?”那僧答:“曾来过。”从谂和尚说:“吃茶去。”从谂和尚又问另一位僧人:“曾到过这里么?”答:“没到过。”从谂和尚还是说:“吃茶去。”当时在场的观音院院主不解其意,问赵州从谂和尚:“为什么曾到过这里的叫吃茶去,不曾到的也叫吃茶去?”从谂和尚大呼:“院主!”院主回答:“在!”从谂和尚说:“你不会老僧意,吃茶去!”他为什么这样回答,大家一起参!
另外一位是茶文化大师陆羽,他被后世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生于唐开元二十一年,自小是孤儿,呱呱落地便被弃于湖边,被竟陵龙盖寺的住持智积禅师捡回寺院暂为收养。12岁时他离开寺院,28岁后长住湖州标山一带,交了个和尚朋友,就是诗僧皎然。陆羽自幼跟随智积禅师,积公煮得一手好茶,陆羽从他那里学得了茶艺之术,并迷上了这门技艺。在他48岁时在湖州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着《茶经》。这部书的完成与他长期在茶区生活有关,但更主要得益于佛门经历。《茶经》主要是对中国僧人种茶、制茶、烹茶、饮茶生活经验的总结。
唐宋之际,儒释道三教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发展,唐朝对“三教”始终采取了兼收并容的方针。宋代著名临济宗禅师圆悟克勤,在湖南夹山完成“禅门第一书”《碧岩录》的撰写,并悟出禅茶一味之道。从他提出“禅茶一味”之后,禅与茶便形影相随,饮茶和禅宗修行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僧人从最初以饮茶醒脑、提神坐禅,发展到开辟茶园种茶、采茶、制茶,直至以茶助道,品茶参禅、禅修茶道、禅茶一味。
唐朝中后期和宋朝,这种结合更加紧密,几乎“寺寺种茶,无僧不茶”。禅院中专设“茶寮”,以供众僧吃茶;专门煎茶的僧人,称为“茶头”。丛林规则,每天要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新住持晋山时,也有点茶的仪式;甚至有以茶为筵的“茶会”。除此之外,佛教还有茶供、茶榜、茶堂、茶鼓、施茶僧、戒腊茶、化茶、茶礼、普茶等专有名词,足见茶已成为佛教寺院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自此后的一千余年,佛教虽历经兴衰,但僧人以奉茶为待客之道,却从未改变。可以这样说,中国的品茶之风始于寺院,盛行于寺院。唐宋之后,禅宗大盛,品茶之风也更加普及,饮茶已经成为各阶层人们生活以及待客的一部分。而佛教的博大精深与慈悲济世,禅的离言绝相,之深、之美、之妙,不仅丰富、发展了茶文化,同时自成一体,形成独特的禅茶文化,吸引文人雅士、士绅贤达,广及社会大众,追随、学习。
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种植,是中国茶对外传播的最早记录。后又有日僧南浦昭明将中国茶道带回日本,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了日本自己的茶道。中国茶传入英国,于是乎有了伦敦“下午茶”;传至欧美,竟有所谓“基督禅”者;1780年茶树引种到印度,茶叶出口贸易变成印度的重要经济来源,印度红茶和奶茶(Chai)至今闻名世界,茶成为被印度各阶层广为接受的饮品。一千多年来,茶禅文化走出国门,在海外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对整个世界的文明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佛教寺院的茶礼、茶风,传播到社会,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和重要活动中。从茶的种植、采制,到饮茶习俗的形成和对外传播,以及流传千古的禅诗茶偈、禅音茶韵等,佛教引领着茶文化的推广和发展,并做出了巨大贡献。(作者:仁炟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