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寺院的名茶生产与生活

2014年07月09日

    据四川地方志记载,西汉时甘露禅师吴理真,曾结庐于四川蒙山,亲植茶树成为佛教僧徒最早的记载。而名茶入诗则始于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五言古诗《答族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堪称最早的咏名茶诗。从此名茶如雨后春笋,于全国各地的寺院竞相产生,寺院名茶的生产与生活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1.创制名茶充满艰辛。最初的名茶创制总是充满了艰辛。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25—200年),佛教传入我国,当时梵宫寺院多至300余座,僧侣云集,攀危岩,冒飞泉,竞采野茶以充饥渴。名寺亦于白云深处劈岩削谷,栽种茶树焙制茶叶,名云雾茶。”又据《新庐山志》载:“山僧或寻采入林者,所获不过三数两。”这说明江西“庐山云雾”名茶,最初不仅是由寺僧创制的,而且创制艰难,数量不多。应该说,各地名山宝刹创制出的名茶大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2.一座寺院一只名茶。在我国,绝大多数寺院生产一种名茶,且品质各异、风格独特。如四川甘露寺蒙山茶,湖北玉泉寺仙人掌茶,云南感通寺感通茶,福建武夷寺岩茶,江苏洞庭水月院碧螺春茶,浙江杭州法境寺香林茶、龙井寺龙井茶、余杭径山寺径山茶、天台山国清寺华顶茶、景宁惠明寺惠明茶、临安禅源寺天目青顶茶、普陀寺佛茶等。南方凡名山寺院适宜茶树生长发育的地方,往往是寺必有茶,有茶就有名茶。因而,一座寺院就相当于一个名茶研制、生产以及传播中心。

  3.强烈的质量品牌意识。寺院名茶生产的质量意识,一是体现在创制的过程中;一是体现在长期的维护上。吕岩《大云寺茶诗》中,描写大云寺茶的制作是“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说明寺院名茶的创制与生产是颇花功夫的,精细加工、质量上乘,如华顶云雾茶素有“佛天雨露,帝苑仙浆”之美誉。不仅如此,维护名茶质量的长期稳定也是寺院一大特点,以浙江余杭的径山茶为例,始载于唐,闻名于宋,宋朝的翰林学士叶清臣在他的《文集》中说:“钱塘、径山产茶质优异”;《续余杭县志》记载:“产茶之地,有径山四壁坞及裹山坞出产者多佳,至凌霄峰尤不可多得。”又如普陀佛茶历史悠久,明代史书就有记载,清代被列为贡品,1915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二等奖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上名茶品牌意识最强的地方应该就是寺院。

  4.饮用名茶既是生活又是制度。在寺院,“饭后三碗茶”被视为“和尚家风”,宋代道原《景德传灯灵》卷二十六:“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教前礼拜,归下去打睡了,起来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上堂吃饭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饮用名茶是禅寺制度之一,其表现为寺中设有“茶堂”,有“茶头”专管茶水,按时击“茶鼓”如今僧众饮茶。宋林逋《西湖春日》云:“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茶鼓就是设置于佛寺法堂西北角,为如今众僧饮茶用的一种法器。宋时径山寺内盛行“茶宴”,茶宴乃是径山僧侣以茶论道的一种“清规”,也是古刹以茶代酒宴请上宾的一种仪式。茶宴在布置洁净典雅的明月堂举行,室内张挂名人字画,摆设时新鲜花,并有专用茶具。据传其程式为:献茶、闻香、观色、品味、论茶、交谈等六项依次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