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中国北方饮茶风习始自山东灵岩寺

2014年07月21日

    提起山东的灵岩寺,人们便会提到被梁启超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宋代彩塑罗汉像,还有全国规模第二、年代最为久远的墓塔林……但鲜有人知道,灵岩寺还是我国北方饮茶之源。因为有灵岩寺,因为有禅而有了茶。

    这要从当年灵岩寺在佛教寺院中的影响说起。唐代由于统治阶级重视文治政策,对儒、释、道三教都予以扶持,佛教进入了鼎盛时期。灵岩寺也成为我国四大古刹(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湖北江陵的玉泉寺、江苏南京的栖霞寺)之首。麟德二年(665年),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自东都洛阳出发封禅泰山,打破了历代帝王通常自兖州而东的东封路线,自齐州(济南)而南,先至灵岩寺拜佛,后到泰山祭典。可见灵岩寺当时在佛教寺院中的显赫地位,此举也扩大了灵岩寺在全国的影响。

    佛教禅宗奉弘忍(602~675年)为五祖。弘忍死后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南宗以慧能为代表,提倡“顿悟”说,主张无须长期修行,只要一旦领悟佛性便可成佛。北宗以神秀为代表,则提倡“渐悟”说,认为必须通过长期修习才能逐步把握佛理而成佛。这也是印度佛教的一种传统说法。

    大足元年(701年)武则天召请禅宗北派领袖神秀入洛阳。此后神秀往来两京,受到朝野信徒的崇奉,被推为“两京法主,三帝(武后、中宗、睿宗)门师”(张说所撰《大通禅师碑》)。神秀死后,众弟子在北方广大地区继续传授北宗禅法。其中一位俗姓王氏的兖州降魔禅师,遵奉师命来到灵岩寺,数年之后从者云集。

    据《四库全书》中天宝(742—755年)末年进士封演所著的《封氏闻见录》卷六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唐朝开元年间,灵岩寺里的降魔大师重视禅定修行。降魔禅师要求跟他学禅的人,务必长时间的不睡觉,不吃晚餐,静坐苦思,以体悟佛理,息灭妄念,但许其饮茶提神。后来这些学禅者走到哪里都怀挟茶叶,到处煮饮。社会上“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山东、河北渐至洛阳、长安。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论和尚、道士还是世俗之人,皆“投钱取饮”。

  “茶因禅兴”的说法,是关于饮茶之风形成过程的最早、最系统的记录。有专家曾专门对《封氏闻见录》中的记载进行了考证,认为《封氏闻见录》的作者中进士之年,仅晚于降魔大师于灵岩寺弘法禅教二三十年,当时,降魔大师的徒众多在壮年时期,因此,可以判断,此书关于灵岩寺法师坐禅饮茶之说,应当有可靠的来源。如今,灵岩寺周围数县饮茶之风甚浓,为灵岩寺是北方饮茶之发源地提供了佐证。灵岩寺有一块明朝碑刻也记载了灵岩寺僧侣们饮茶之事:“焚香且上五花殿,煮茗更临双鹤泉。”

    在此之前,北方很少饮茶,甚至鄙视饮茶。北朝杨街之《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时王肃从江南来到北方,因饮茶甚多,洛阳城中的士大夫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漏卮”(填不满的酒器)。孝文皇帝问他,“茶水的滋味比羊奶如何?”王肃迎合皇帝的心理,答道,“茶水和羊奶不可相提并论,茶水只配作羊奶的奴仆。”于是,人们便称茶水为“酪奴”。有个官员叫刘缟,仰慕王肃的风采,专门学习饮茶。彭城王讥笑他,“你不追求王侯的各种珍羞美味,却喜好下等人如遭水灾的饮茶习惯。古代有专门喜欢别人身上的狐臭味,而昼夜追随不肯离去的人,你就同他一样啊!”当时王公大臣的宴会上虽然备有茶水,都以饮茶为低贱而不屑一顾,只有江南归降的人饮用它。

    至唐代,灵岩寺竟能轻而易举地改变了北方的风俗,足见其对唐代社会影响之大。北方盛行饮茶后,茶叶生意随之空前兴隆,茶商舟车相继将茶自江淮运至北方,品种繁多,堆积如山。风气迅速播及塞外,西北地区回纥等少数民族入朝,也用名马到市上换茶。自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官方开始征收茶税,税率为10%,一年收入达40万贯,以后每年都有增加,茶税遂成为朝廷财赋的最重要的来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