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写作,缘于对民族文化的感恩——作家雨燕访谈 

2015年03月13日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武陵山腹地、湖北西部的清江上游,这里是土家族、苗族世代集居的地方,也是巴楚文化交汇融合的地带。这里有腾龙洞、大峡谷、水杉王等自然奇观,也有大水井、唐崖土司城、鱼木寨等珍贵文化遗存。土家族女作家雨燕用了几年的时间在这片土地上进行采访、考察,最终创作出长篇小说《盐大路》。

  雨燕,原名罗晓燕,写有长篇小说《这方凉水长青苔》、中篇小说《旺子的后院》、散文《我们家的园子》《小镇三宝》等。2014年,其长篇小说《盐大路》作为作家出版社“精品工程”丛书之一出版。在不久前举办的作品研讨会上,评论家们高度评价了这部作品,尤其对作者能够静心创作、坚守本土传统文化表示敬佩。

  记者:从《这方凉水长青苔》到《盐大路》,您一直着力于展示历史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塑造、着力于对民族文化的挖掘。您的创作倾向与个人的成长史有关系吗?

  雨燕:应该说有一定的关系。写《这方凉水长青苔》,是想诉说大水井庄园与我们家族同样的际遇与伤痛,在共同的背景下,两个家族的命运惊人地相似。我描写柳氏家族由盛及衰的苍凉,是希望人们对逝去的岁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反思。“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理想,真正实现它,需要除却浮躁,痛苦地扬弃,理性地包容。

  《盐大路》则是讲述一群在崖口讨饭吃的人们那种彻头彻尾的快乐和浪漫。恩施过去山高林密,交通不便,是一块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宝地。半个世纪以前,我父亲大学毕业后支边来到恩施利川,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直至终老。我们喝着清江水,吃着土家饭,在它的深情养育下成长。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由衷地感激命运的安排,让我们与它有着无法割裂的情分,从而认识自然的神奇、人文的瑰丽以及生命的尽善尽美。这里有丰富而生动的各种习俗和神秘文化,我从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用不着刻意去挖掘,传统文化就在血液里汩汩流淌。

  记者:您一直致力于有文化底蕴、有神秘色彩的乡土题材创作,是什么促使您关注“盐路”这个题材?

  雨燕:古盐道被史学家们称为“中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它不是简单的一条路。从时间上看,它有上千年的历史,没有现代工业文明的破坏,原生态地保留这一地区的各种风俗、风景以及民间生活。从空间上看,古盐道贯穿川、鄂、湘、陕、黔,是一条繁华的商道,它和它的码头、驿站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江湖。各种商贾、挑二、江湖术士把巴文化、楚文化、儒、释、道、江湖文化一路传播,呈现出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多元。

    一个作家的创作,首先是选择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我从小生活的柏杨镇,曾经是古盐道上一个热闹的驿站。虽然在我出生的年代人们早已不挑盐了,但镇上那些挑二还在,耳濡目染,古盐道上的传奇故事就根植在我的记忆里。况且,我外婆家在云阳,那是川鄂古盐道的一个终点,走古盐道去外婆家是我生命最早的旅行。

  这些年,我一直认真地领悟着本土文化,由蒙昧到明朗,由自卑到自信,经历了曲折、锤炼、绝望和涅槃。但在它的博大精深面前,我依然只看见冰山一角。面对真实而丰富的生活,文字其实是苍白的。在创作《盐大路》的过程中,我像一只勤勉的蚕。我想把从故土汲取而来的精华一一倾吐,希望向世界打开一扇瞭望的窗口。但是,这些文字如小儿涂鸦般粗糙,远远不能描述那样一方水土和水土上千年风流传奇的精神。

    记者:守住属于自己的地域,静心地创作,这在当下是很难得的创作态度。

  雨燕:正如我非常喜欢梅子镇的固守。它因“川盐古道”而繁华,但小镇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在鱼龙混杂中有着超强的自净功能。

  在浮躁的当下,写作的确是件十分“愚蠢”的事情。3年前的冬天,我做了一个决定:离开热闹的职场,去完成关于古盐道的长篇创作。当时,我站在政府大楼办公室的窗口,看院子里那些珙桐和木槿在寒风中簌簌落叶,真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这意味着我将失去苦心经营的事业、赖以生存的人际圈子。况且,作品能否达到预期,对于我这个资质平平的人来说,实属未知。

  但我却觉得,我对古盐道和我生长的地域有一种使命。这种使命不是来自于外部的压力,而是来自于生命本身。利川柏杨,不仅是我生命的起点,更是在那些苦难的岁月里,给予我们一家最宽厚的接纳和最深情的养育。写作,似乎是我惟一可以用来报答的方式。

  我一个人在古盐道上经历了异常艰难的历程。走山路,遇毒蛇,遭野狗围攻……几乎踏遍了所有古盐道残存的地方。3年间,不经意我就与现实隔离了。

  抑郁是漫长而痛苦的。最终走出心灵的困顿不仅是身边亲人同事朋友的关怀,更多的是古盐道精神的支撑。

    世间有很多热闹的地方,但它不属于我。性格使然,命运使然。无论生命经历怎样的繁华与喧嚣,最终都得凋零和冷清。能有一方地域让人坚守,已是万分的幸运。(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