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小晓访谈:要为民鼓与呼 回报社会支持
2012年06月03日
李小晓,《中国经济周刊》记者,2007年大学毕业之后一直在美国求学和工作,2010年回国,去西部基层从事采访活动,还资助了6名学生。日前,她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在线交流了她下基层的感受,她说,记者要深入基层为民鼓与呼,才能回报社会的期许和支持。
李小晓:大家好,我是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李小晓,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对话。
网友寒劲草:看了您的简历发现,2007年大学毕业之后一直在美国求学和工作,2010年刚刚回国就去我国西部基层进行走转改,请问当时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李小晓:我是2009年从美国留学、工作之后回国的,在美国的时候也曾经在新华社做了一年的记者,那段时间跑的大部分都是华尔街的新闻,出入的也都是联合国大会、纽约时装周这样的场合。所以刚回到国内的时候,觉得国内有着非常立体的社会,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更加希望能够为大家展现出这个社会多元化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北京这个大城市里。当我初到镇原县的时候,当地人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令我们动容,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痛心地看到,同样是心怀梦想的求学之路,美国和中国北京的孩子们吃着面包牛奶,这里的孩子却嚼着学校免费供应的馒头青菜。在美国或者中国北京,孩子们放学以后可以打球、玩电脑,这里的孩子却要帮家里做农活。在美国或者中国北京,孩子们放暑假的时候可以去夏令营,但是这里的孩子就连日常的课本都要互相借阅。这一切对我的震撼都很大。
网友小箩卜:您在美国学习工作了一段时间,您认为美国和中国的农村的最大区别在哪里?
李小晓:美国和中国的农村区别自然很大,这些相信大家之前也都有所了解。在美国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走在田间基本上看不见人,只能看见很多机器在代替着人的劳动。而且因为美国人比较少,所以家家户户都住着很宽敞的房子,生活条件比较好,水电和城里一样通畅。但是,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了美国和中国农村的相同点,甚至不如中国农村的地方,例如在中国的农村,比如这次我去镇原,看到那里的孩子对求学的梦想非常的强烈,大家都非常努力地读书,哪怕嚼着馒头、借阅课本、没有电,也要努力的学习,因为大家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但是,在美国因为祖祖辈辈生活条件都比较优越,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同样不像城里信息那么发达和闭塞,但是他们却没有中国孩子那样对知识的渴望。在美国我们见到很多年轻人,18岁到了法定年龄就立刻结婚生孩子,往往他们择业的去向也都是在附近的超市、饭馆,对他们来说似乎当地的一亩三分地也就是生活的全部。所以,在中国的农村孩子那种对未来的执着和对梦想的追求是我们在美国根本看不到的。
网友小小教书匠:你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改变命运”是这里无数家庭的座右铭,就你实地调研的情况看,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是观念还是金钱?
李小晓:也许对于很多贫困地区来说,接受教育的观念仍然不足,但是在镇原家家户户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都已经非常的牢固。最大的障碍有两点,一是金钱,二是没有足够的学校和师资。
网友小小教书匠:您现在和多少个贫困学生结了对子?能谈谈相关情况吗?
李小晓:我和我的朋友们一共资助了6名学生,都是高中生,我们之所以选择高中生,是因为能够考上高中的孩子都非常优秀,但是由于高中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所以学费对家里来说也是很大的一笔开支。
主持人:你身边的读者以及朋友对于结对子这件事情怎么看?
李小晓:就像我刚才提到的,我和我另外五个朋友一共资助了六个孩子,其实当时我刚见到这些孩子,回到北京以后,我是通过微博的形式把这几个孩子的故事写了出来。没想到短短一小时内就有十几个同事和朋友站出来,后来通过转发,这个数字上升到了几十个,也就是说有几十个人都表示希望能够帮助这些孩子,这是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其中一个在社科院工作的姓杜的姑娘,刚参加工作两年,看了张成涛的故事,就顿时动容,问我要走了小成涛的电话,之后每个月都给小成涛汇去400块钱。第四军医大学的一名姓张的医生还主动联系我,表示愿意带小成涛再次复诊,看看有没有让小成涛再次站起来的可能。一名我在美国时候的新华社的同事,也毫不犹豫的表示要伸出援手,他说“我会继续资助杨继红读完高中,如果她能考上大学,我再资助她读完大学”,他还特别叮咛,“她不用打电话给我,我相信她的故事,她就不要再浪费电话费了,她谢我的话我也不知道说什么。”
留言的朋友太多,以至于我不得不再发一条微博告诉大家三个孩子都已经找到了结对子的对象,请把爱心留给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吧。在几十条朋友的留言中,有人写到“我们愿意帮助他们,因为我们信任你,你让我看到了一个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后来我还接到了一个镇原人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他自己也是在窑洞里长大的,他说他代表乡亲们感谢我们,还再三要求也要为孩子尽一份力,他还希望寄一些家乡的水果表示感谢,我没有告诉他我的邮寄地址,但是他诚恳的话语令我很感动,让我觉得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有意义的。通过这件事情,我觉得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处处都是温情。
网友杨再昌:李记者,贫困学生最需要哪些帮助?
李小晓:帮助可以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物质,第二个方面是师资,第三个方面是心理辅导。其中,物质包括课本、文具乃至家里的台灯、电脑,所以,希望帮助贫困学生的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供捐助,可以捐钱,也可以捐衣物、学习用品等等。一句话,你捐什么,孩子们都能用得上。
师资就不用说了,很多当地的年轻人即使读了师范学校也都更希望在大城市打工,所以导致当地的老师非常匮乏,这就引发到了第三点,就是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其中也包括对这些孩子的学习计划、职业规划的辅导,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看清自己未来的方向,是否要回到家乡、如何回报社会等等。另一方面,也包括让他们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气馁,怎么让他们可以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快快乐乐地成长,我想这也是社会需要给予关注的。
网友喜迎国庆:您认为下基层走转改带给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是新闻素材还是人生阅历?
李小晓:应该说两者都有。在这次下基层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了很多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之前五谷不分的我知道了大辣椒多少钱一斤,知道了大棚分为哪几种,当然更知道了当地的村民和孩子们都有哪些实实在在的诉求,这也能让我未来的新闻写作更接地气,更加反应社会现状。
对我的人生阅历而言,这更是一段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从小在城里长大,之后在美国三年,以至于我国最广大的农村其实对我来说是很陌生的一个领域,这次不论是和当地的政府官员对话,和村民对话、学生对话,都让我从不同的角度更加清晰地体会到了在这个社会上其他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有什么样的需要,这一方面对我是心灵的触动,另一方面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路线,那就是我希望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能够继续深入地走进基层,真实地反映和解决老百姓的问题,这样才对得起我读这么多书,也才能回报社会对记者这个职业的期许和支持。(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