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安利利:要回报给了我爱和力量的社会
2013年03月24日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的研一新生安利利,在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精神文明办、中共北京市委讲师团主办的“党在百姓心中”系列报告会上,做了一场又一场报告,而每次她都毫无例外地动容落泪,甚至泣不成声。
“你已经进行了二十余场宣讲,每次的内容基本差别不大,为何每次宣讲你的情绪波动都很大呢?”记者好奇问道。
安利利腼腆地告诉记者,因为说的都是自己经历的事情,真情实感掩饰不住。“但是感动落泪,却有两种不同的意义。其中既掺杂着对自己早年贫困生活的心酸之感,又包含对党和政府,以及众多好心人的感激之情。前者让我学会坚强与忍耐,后者则让我懂得人间至纯至真的大爱。”
安利利的家远在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小甸屯村,距离市区有3个多小时的车程。父亲早逝,母亲残疾,在童年的记忆里,家中破败的老房已经不能用“简陋”来形容了,“有一天夜里,雨下得瘆人。妈妈刚把我从炕上抱起,只听‘轰隆’一声,房顶塌了,差一点就砸着我们娘俩。”安利利眼中溢出泪花。“为了给父亲看病,我们把亲戚朋友的钱都借遍了,我还曾为了50元钱的学费给妈妈下跪,说‘妈,给我借钱交学费吧’。”
村委会得知安利利家的情况后,很快为她们在老房旁边盖了两间小房,还为她们办理了低保,“就是这每月二百元的低保金,帮我们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小学校长还为她买来新棉鞋,并交齐了小学期间所有费用。
安利利称,上初一的时候,永乐店镇政府开展“一帮一”助学活动,她结识了张鹏叔叔,“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他的单位,只知道他是通州区的一名普通公务员。没有他3年的资助,我根本无法完成初中的学业。”
初三临近毕业,安利利又发愁了,因为上高中的学费会更多,她再次面临外出打工还是继续求学的艰苦挣扎。“就在这时候,永乐店妇联帮我联系上了杜家鹏阿姨,她经营着一家小旅行社。她不仅资助了我高中3年的学费,在我上高三时,她竟然告诉我要掏钱和镇政府一起翻盖我家的老房,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安利利说。
安利利十八岁那年,5间大新房建成了,安利利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我有了18年来从未有过的安全感,我再也不用为自己缺少一个像样的家而自卑了。就在这一年,我以610分的成绩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了。”
“以前我特别不愿意提起自己的事,有些封闭,现在我真的开朗了,这些经历都是我一辈子的宝贵财富。”她说,我的乐观、坚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党和政府以及好心人的大爱塑造而成,我的心中只有感恩和坚强,这已经成为我的一种成长习惯。
大学期间,安利利跟同学们一起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带头到贫困山区支教,获得了“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称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2年9月又被保送读研。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也要尽自己所能,为需要帮助的人撑起一片天,回报这个给了我爱和力量的社会。”如今已经入读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的安利利望着窗外,她的心思仿佛飘得很远。(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