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和,前尘往事如歌行板
2013年10月21日
恩和在蒙语中的含义为“太平”。它位于额尔古纳河以东、大兴安岭以西的边境线上,是中国惟一的俄罗斯民族乡。这是个被团队游客遗忘的地方,由于接待设施有限,唯有自驾和骑行的游客到来。走在村庄里,蓝绿眼睛高鼻梁的俄罗斯面孔擦肩而过,但耳边留下的却是地道的东北话尾音,让人有种奇妙的空间交错感。
从额尔古纳包车,一路沿着草原和白桦林前行,渐渐就进入了大兴安岭的边缘。正午时分,我们到达恩和。沿着一条水泥路往前走,两边院落里的各色鲜花热烈地盛开着,除了几座新建建筑有两层高外,没有高层建筑物,也没有市场。若不是主干道上设有风力与太阳能合一的路灯,这里几乎找不到任何现代化的痕迹。一户院子里,胖胖的俄罗斯族女子在花园里忙活,太阳暖得让她脱去了外套;这让我想起两天前刚抵达海拉尔时的阴雨大风,即使穿上了鸭绒衫却还是瑟瑟发抖。而此刻,恩和却给人一种近乎超脱于现实之上的温暖。
这里是俄罗斯后裔的聚居地,镇子里300多户人家,2000多人口,有近60%的俄罗斯血统。小镇保持着浓厚的俄罗斯风貌,处处流露出浓郁的异国情调。主干道两边的俄罗斯族民居都是一栋栋典型的俄式木制房子,叫做“木刻楞”,用原木交错叠建,非常结实,原木之间还垫有青苔或泥土,层顶是防雨板或铁皮覆盖,不透风,冬暖夏凉。木刻楞的门窗边框大都用了彩色漆绘,花纹充满俄罗斯风情。木刻楞房子前一般都会用木条做成栅栏围成一个院子,其中种植的各类花草,此时正开得缤纷斑斓;悦目的色彩让小小的村庄变得生气盎然,也传递出这里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村庄主干路的右手边有一座木头小桥横跨在河面上。我们坐在宽宽的桥沿上,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眼前的哈乌尔河如兰宝石般静静地躺在群山环绕中,闪烁的阳光像温润的手抚过脸颊,四周寂静无声。大家坐了很久,却没人说一句话,唯恐惊动了这份波澜不惊的美好。
俄式列巴,有着白桦的温暖香气
“列巴”是俄文“面包”的译音,按俄罗斯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热尼亚是俄罗斯族人,如今已经82岁了。我们到达她的列巴房时,制作列巴的面团已经发酵好了,正装在大托盘里准备送进烤炉烘烤。这个列巴房是恩河尚存的一个最接近俄罗斯民族习惯的场所,主人一家三代,有俄蒙汉三个民族,堪称多族融合的大家庭。房主的奶奶是俄罗斯族人,和我们聊天的则是操持列巴房的汉族媳妇小孙。
整个列巴房只有三个砖砌的烤炉,墙上贴着用漂亮的美术字体写着的关于热尼亚列巴的介绍。原来列巴是用列巴花煮水后与玉米面混合制作成引子,然后将面粉加入一定量的列巴引子,和成的面经过长时间发酵后,再把面团切成若干小块。为了使各小块面团的分量等同,切好后的每段小面团还需一一过秤,不足分量或过重的面团都会再次添加或削减,这个过程真的可以用“严谨”两字来形容。接着是擀奶皮,奶皮中拌有酥油,每个奶皮子都被擀面棍擀成巴掌大小,黄黄软软的模样。覆盖在面团上的这层奶皮子是列巴香甜的秘诀。最后就是烘烤了。
原先我以为是用白桦柈子烧着直接烤,其实是用白桦柈子烧成炭状,将烤炉壁烧热到一定的温度后灭掉明火,利用炉子的温度烘烤。传统的烤制手法使列巴具有一种白桦树特有的芳香。说话间,房主起身将正烘烤着的托盘掉转了一次位置,说这样才能烘烤均匀。
大约40分钟,香喷喷的列巴出炉了,成品的列巴有原味、奶油味、甜味等各种味道。烘烤后的列巴金黄中带些焦壳,奶皮子已经完全融进面皮中了。我们迫不及待地乘热开吃,切下一片,咬一口下去,外酥内软,味道虽比不上城里面包房那些辅料充足的面包浓郁,但热乎乎的,也非常好吃。房主告诉我们,若把列巴片蘸上当地自制的蓝莓酱或俄罗斯卷心菜土豆牛肉汤,更加美味。于是,我们当晚的餐桌上多了一道列巴蘸蓝莓酱,还有土豆牛肉汤。
木刻楞里的故事
夜晚的恩和非常安静,偶尔听见几声狗叫。
我所入住客栈“维佳之家”的男主人是白玉,维佳是他的苏联名字,因他的妈妈是俄罗斯族。在家里,他们也常常会用俄语交谈。史料记载,俄国十月革命后,部分白俄贵族进入额尔古纳市境内定居,而恰好当时冀、鲁的青壮年农民“闯关东”来到额尔古纳地区,于是不少人便与定居在额尔古纳市的俄国姑娘结婚成家,繁衍后代。其实如今恩和原住民的生活习惯已与当地汉族无多大差异,但是还保留着一些俄罗斯的传统习俗,比如喜欢烤列巴,喜欢喝高度白酒等,就连名字也保留着俄罗斯族韵味,例如“玛露夏”、“尤里”之类。
维佳的妻子是个蒙古族人,温和而能干。做面食是她的强项,在维加之家,我们有幸尝到了她做的手擀面、大馒头、葱花饼、土豆牛肉饼,还有自制的蓝莓酱。由于条件的限制,食材虽然不是很丰富,但却都是女主人现做的,非常可口。她也会去草原上采来野生蘑菇晒成干,用来烹饪小鸡炖蘑菇。维佳嫂是个爱花之人,虽然这里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会种花,而她是连窗台上、餐桌上都要摆满鲜花的。她也会在树林里采一些松枝回来,放在客人的房间里。细心周到的安排让我一踏进房间就闻到了淡淡的香味,立即就爱上了这个临时的家。
在恩和的短暂停留里,这对经营着家庭旅馆的朴实夫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维佳虽然话不多,但却处处让我们感受到了在家般的自在和温暖。维佳的妈妈是第二代俄罗斯族后裔,个子高高的,七十多岁了。由于长期干活,手指的关节已不灵活,膝关节也有毛病,所以走路时微驼着背,走得很慢,但看到我们来还是很热情地招呼着。她家没有开旅店,而是喂养了几头奶牛和肉牛,每天清晨四点多就要起床挤牛奶,然后送去奶站。老太太屋里的陈设非常简单,但依旧传承了俄罗斯的风格,有着彩色的窗棱、大花的椅垫。
这里的冬天从10月就开始了,气温会逐渐下降到零下30℃到40℃,恩河人会装上双层玻璃,有时还在玻璃外加上塑料布来保暖。屋子里也要生起火炉,整个冬天一直烧着暖暖的火驱赶寒冷。老太太指着一张墙角的小圆桌告诉我们,它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是俄罗斯工匠制作的,当初这是她奶奶的嫁妆,如今则是家里的传家宝。
在我们看来,这一家人的生活是忙碌而清苦的,但是却没有听到过他们的任何抱怨。他们的脸上挂着平和的笑容,觉得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即将离开时,我们看到许多近期兴建的木刻楞,村里的许多俄罗斯族原住民开始经营家庭旅馆。惟愿将来恩和还是我今天所看到的这个质朴模样。
TIPS:恩河旅行你不可不知
交通:可以选择飞机或火车到海拉尔,海拉尔客运站坐班车到拉布大林,上午7点30分至下午5点,40分钟一班,到达后再转车直达恩和。自驾或者包车也是不错的选择。
住宿:村中能接待游客的家庭旅馆门口都挂着“俄罗斯民族之家”的木牌。一般普通标准是50元一个床位,公共卫生间。洗澡可以尝试下俄式风格的桑拿浴室“巴尼雅”:在院子里一个相对密封的木刻楞中间用土灶架起一口巨大的铁锅,下面烧柴上面烧热水,旁边是一个长石台,自己带着盆子进去,从锅里舀出热水在盆里和冷水兑好就可以洗澡洗头了。10元一位,重在体验。部分家庭旅馆设了简易的“标间”,有独立卫生间和电热或太阳能淋浴器。收费每间150元左右,旺季时可能还会贵些。
美食:这里的食物都是村民自制的,列巴、奶茶、蓝莓酱、野葡萄酱、梨子酱、自家种的芹菜、黄瓜。早餐一般10元一位,除鸡蛋外,还有不限量的牛奶、玉米粥、列巴、馒头、蓝莓酱等。值得一提的是牛奶,都是自家养的牛现挤的奶,上面一层厚厚的奶皮,无比醇香。(来源:中国国家旅游 作者: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