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走马广西梧州市的百年老街——民主路维新里

2014年08月18日

    岭南古都梧州市,乃古时百越之地,又称苍梧,已有2000多年的建城历史,不少老街老巷沉淀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民主路维新里就是其中之一。夏日的一天,我们慕名而来。漫步在这里纵横交错的街巷,仿佛穿越到另一个时代。

    梧州市民主路维新里地处河东城区的西端,与主干道大南路相接。据一些老街坊介绍,这里原系古代梧州的西门城基,曾是明清两朝梧州府衙驻地,长达544年。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在梧州设府,府衙就设在现今的维新里19号。直至1913年,这里都是梧州府衙的所在地。1978年6月,在这里曾挖掘出一只高1.7米,长2米,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1485年)刻的红粉石狮子,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块清嘉庆七年(1802年)布告石碑“奉宪禁革平桂倒扒船杂差”。这些出土文物,进一步证实了这里曾是梧州府衙所在地。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设关开埠,英美等商人在香港办的美孚行、德士古、亚细亚、火油公司在梧州的业务,是由梧州四大富商之一、梧州合益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代理,公司总经理吕缉堂等在梧州府衙旌旗牌坊附近购地建了一些住宅。接着,广东籍的商人也陆续在这里购地建宅世居,逐渐形成街市。后因吕缉堂等巨商办的合益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梧州商埠的大公司,故以合益公司之名,称这条街为“合益街”。以后,随着府衙拆迁,梧州官商纷纷在此购地建邸和商铺,于是成为梧州新的街市。

    清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初十日,梧州在两广率先宣布独立。后来,为庆祝胜利,“合益街”改称为“维新街”,取“弃旧图新”之意。“维新”二字,最早见于《诗·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据《辞海》说:“维,语助,维新即新。后称变旧法而行新政为维新。”

    1951年,梧州开展民主改革,将维新街与原来的西环路合并,总称民主路,维新街就叫维新里。

    维新里拥有梧州市的多个第一:一是第一间戏院——合益戏院。这家戏院既放电影,又上演粤剧。曾上演《难兄难弟》、《平贵别窑》等粤剧,轰动全城。二是第一座教堂——天主教堂。从清代的同治九年(1870年)起,就有不少外国的传教士相继进入梧州传教。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法国籍的传教士 Chouzy 在现今的民主路维新里25号建造了梧州市的第一个天主教堂。教堂的整个建筑结构平面边形上均使用了穹顶和帆拱式的结构技术,属于典型的拜占庭建筑风格,如今还保存完好。三是广西省级第一个中共地方党组织旧址。1928年在中共梧州地委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共广西特委,是广西第一个地方党组织,机关旧址位于维新里东一巷五号三楼。
  
   维新里的私邸古色古朴,独具一格,都是清一色的深宅大院,其门口安设有“趟栊”,门面全是用水磨青砖砌的,屋内均有采光天井,似广州的“西关”。用“石线”(麻花大石城)铺的街道平整、结实、美观。抗日战争期间,广州沦陷后,梧州当局惟恐日军溯西江而上,征用这条街的铺路石块及各种铁闸,投入西江水域,以阻止日军兵船入侵梧州。

    在维新里这条百年老街内,39间建于清末民初的特色民宅仍保留至今,占地面积达11000平方米,是梧州市目前保留比较完整的近代民居建筑群。走进这里,趟栊门、青砖门面、镂花雕窗、灰雕窗顶的大宅随处可见。街道的有关负责人告诉我们,由市旅游局牵头,有关部门将通过一系列的工程建设,将维新里打造成一条“七分景点三分商业”的旅游特色街。他们在实地勘察、走访老居民的基础上,确定了革命历史遗址、古文化旧址、宗教历史旧址、商贸文化旧址、历史建筑遗址等数十个游览景点。还将陆续引进一批商家作坊,以非营利性的方式,重现繁华时期的商铺风貌,向游客展示维新里的历史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