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宋代景德镇“陪都”梧州中和古窑遗址
2014年11月06日
陶瓷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人早在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说到陶瓷,窑都景德镇闻名中外。鲜为人知的是,古代梧州有一个被考古学家称为景德镇“陪都”的中和古窑。近日,我们前往一看究竟。
中和古窑遗址位于藤县藤州镇(原谭东镇)中和村,距县城约10公里的北流河东岸,20多座瓷窑主要分布在中和村委会附近,沿河岸依山势而建,范围长2公里,宽约半公里。山冈上可见到隆起如山脊的陶瓷废品堆积,从山脚伸延到山顶。村中也到处都是陶瓷匣钵碎片堆积,走在路上也会踩着,村民们用匣钵作建房材料和铺路的现象随处可见。要不是码头上立着一块“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人们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烧瓷历史。
藤县处于珠江主干流西江与支流北流河的交汇处。北可经梧州的桂江越灵渠通长江水系;南可通过北流河,走陆路过南流河到北部湾或雷州半岛。苏东坡被贬海南岛,曾两次经北流河寓于藤县。和梧州一样,藤县是古代岭南水路交通的要冲,是汉代中原通往交趾和东南亚的必经之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藤县在唐宋年间是广西一个人文荟萃、经济发达的重镇。其在文化上有不少耀眼的纪录:广西第一个进士李尧臣是藤县人;北宋被仁宗皇帝赐号“明教大师”的高僧契嵩和尚是藤县人;广西两个“三元及第”状元之一、宋代的冯京也是藤县人。
据介绍,中和古窑从未见史载,很有点神秘色彩。1963年冬,广西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梧州地区文物考古训练班在这里发现了一处烧造青白瓷的古代窑址。1964年9月,一支荷枪实弹的解放军部队,开进这个满是陶瓷碎片堆积的村庄,广西文物专家在这里复查和试掘了一处烧造青白瓷的古代窑址,在解放军的保卫下,专家们把有研究价值的陶瓷都装箱运走。1975年,中山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师生到广西实习,对这处窑址又进行了一次试掘。1981年、1983年,北京故宫博物院陈列室主任李炳辉等又两次前来考察发掘。所以,故宫博物院馆藏有中和窑的瓷器。
考古采集的藤县中和窑所产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有碗、盏、盘、碟、杯、壶、罐、瓶、钵、灯、枕、腰鼓、花模具等,以碗、盏、盘、碟为主。花纹有折枝、缠花卉、缠枝卷叶、海水游鱼、海水戏婴、飞禽等。器形一般较规整,胎质细腻洁白,薄而坚硬,叩之有金属声。釉匀莹润,半透明,白中泛清。
考古专家说,中和窑出土的瓷器以影青釉为主,白釉次之,胎薄釉匀,细致莹润。影青瓷是宋元时期一种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的薄胎瓷器,乍看起来几乎就是白色,但它与牙白色和乳白色不同,而是在素白釉中泛出一种青色,故称为影青瓷。它是江西景德镇在北宋时期新创造的一种产品。
考古专家李鸿庆教授在《广西出土的陶瓷器》一文说,藤县中和发现的宋代影青瓷址值得重视,如无出土实物印证,中和窑的影青瓷只与传世品中的景德镇窑影青瓷相比较,是很难加以辨别的。中和窑瓷器可与景德镇窑的影青瓷媲美,有青出于蓝之誉,可以说它是号称中国瓷都的宋代景德镇瓷的“陪都”。过去只知青白瓷是江西景德镇宋代烧造的,也在安徽、福建以及潮州等地宋代瓷窑烧造,但都比不上广西中和窑生产成就的品种美好。而且,中和窑创造出这么多的印花瓷模具,说明了这个瓷窑在烧制影青瓷技艺上实在卓越。
有关中和窑瓷器,当地有许多神奇的传说。传说其精品“九龙杯”现藏于日本。神奇的是其杯或碗盛满水后,杯中九条龙的龙须、里面的鱼虾都会缓缓而动,活灵活现。夏季用中和窑钵盛“白斩鸡”到香港,两三天也不会变味。
中和窑出土的遗物表明,在生产经营方式和烧制技术方面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窑址分布面广,窑炉密集,废品堆积丰富,反映了窑址烧制时间延续之长,以及当时窑场的兴旺景象。窑址出土的匣钵、印花模具和瓷器上所印刻的姓名很少雷同,匣钵上刻的数字,正是表明生产定额的记录,表明从事生产的工匠相当多,反映了窑场生产已有较为详细、严格的分工。
中和窑的发现扩大了我国青白窑窑址的分布范围,为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研究我国古代外销陶瓷提供了新资料,填补了广西的空白。过去,不少陶瓷专家往往把在国外发现的这类青白瓷器归为景德镇的产品。随着广州、潮州等地和其它一些地方青白瓷器窑址的不断发现,这种说法早已不能成立。而藤县中和窑的发现进一步提醒人们在鉴别这类产品的窑口时,须要更为谨慎鉴别了,它有可能是在梧州的藤县中和窑生产的。
然而,如此大规模,产品可与同期景德镇瓷器媲美的瓷窑,古代地方志却没有记载,它是何故湮没的?数十年来,一直困绕着古瓷研究学家。如今,中和窑遗址已经被列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也已经划定了保护范围。人们期待学者们深入挖掘、探索研究,揭开这个浸透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广西神奇名窑千年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