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梧州品尝中国一绝——纸包鸡
2014年12月11日
鸡的吃法数不胜数,烧、酱、卤、扒、炆、蒸、炖、烤,还有白切、盐焗......,可谓百技百味。而广西梧州市却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名菜——纸包鸡,未见过,未尝过的,乍一听,还真有点让人匪夷所思呢。难道纸也能吃?或是把一只鸡做好后,用纸包住拿着吃,就叫做“纸包鸡”?近日,我们到梧州一游,朋友带我们去品尝了这道名菜。
我们去光顾的酒家叫大东酒家,酒家的门面可见“中国一绝梧州纸包鸡”几个醒目大字。坐下后请服务员点菜,其中就指名要纸包鸡。不一会儿,纸包鸡端上来了。每人一个小碟盛着的是一件用纸包着的鸡块,色泽金黄,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欲滴。刚一入口,就觉得它鲜嫩甘滑、滋味浓厚、齿颊留香,真是别有一番风味。我们一边慢慢品尝,一边听着朋友的介绍。
据传,梧州纸包鸡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了,它起源于晚清咸丰年的民间。上世纪民国初年由梧州北山脚下官办的同园“环翠楼”酒家厨师官良改进后而成为登上大雅之堂的佳肴名菜。后来“环翠楼”酒家经营不善倒闭,1916年开业的梧州“粤西楼”酒家以高薪聘请官良师傅。之后,官师傅更是在刀工,技艺,配料,调味,火候等诸方面对纸包鸡的制作工艺做了进一步的改良,使纸包鸡成为了粤西楼的一道招牌菜肴。
粤西楼新张不久,恰逢总统黎元洪特封的广东督军陆荣廷赴任途中在梧州宴客。这次宴会格局很高,广西政要及专程迎接督军的广东省长朱庆澜的代表冷通、胡汉民胞兄胡瑞清以及广东各界头面人物济济一堂。宴会席设粤西楼,粤西楼不敢怠慢,多次更换菜谱,特意迎合陆荣廷壮族人口味重的特点,以纸包鸡作为主角,获得满堂宾客赞不绝口。宴终席散,人口皆碑。从此,梧州纸包鸡名闻遐迩。
据说,“南天王”陈济棠,一次在广州设宴款待宾客。其姨太莫秀英提出加一道梧州的纸包鸡作为压轴菜。莫秀英为什么会想到梧州纸包鸡这道美味佳肴呢?原来,有一次她到梧州,梧州的军政要人设宴款待了她。席间,特别的上了纸包鸡这道名菜让她品尝。甘滑爽口、奇味无比的感受,令她难以忘怀。她对陈济棠说:“梧州纸包鸡若能摆上今日的宴会桌面,宾客尝过后,包管拍手叫绝”。
陈济棠此时面有难色地说:“广州离梧州这么远,这怎么能办得到?”莫秀英撒娇地说:“这有何难?你就不会动用你的铁鸟(水上飞机)去办吗?这点小事也难得到你这个堂堂的大长官。“经她这么一说,陈济棠也给逗笑了。兴致地说:“好!就照你说得办。”
于是,即刻派人开飞机上梧州,到粤西楼去买纸包鸡。广州到梧州,空中直线距离200多公里,半小时就到了。
“差人”到梧州粤西楼买到纸包鸡后,旋即飞回广州。将纸包鸡送上宴桌时,还冒着热气呢。当宾客们尝过后,无不拍手啧啧叫绝。
在旧社会,梧州纸包鸡这道美味佳肴,不是一般的劳苦大众所能吃得到的,它是达官贵人的盘中餐。
1983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地,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全国烹饪美食大赛。当时的梧州市饮食公司经过整理发掘出纸包鸡这道历史名菜。派出了时任大东酒家厨师的陈北水代表广西应邀参加比赛。陈大师带上助手和一应需要的制作材料,风尘仆仆直奔北京而去。
在人民大会堂,陈北水大厨,淡定自若,即席发挥,制作出肉鲜嫩滑、爽口美味、香气扑鼻的纸包鸡。期间,人人争相品尝,啧啧叫绝 。令广西唯一参赛的这道菜品,赢得了“中国一绝”的荣誉称号,一时名扬京华。
1985年,梧州纸包鸡被指定拍入《中国一绝》的风情纪录片。
2004年10月,纸包鸡再次代表梧州参加广西东盟博览会美食节,又获得了特别奖。
究竟梧州纸包鸡是怎样制作的呢?朋友请来大东酒家的师傅向我们介绍了它的制作方法:
选取2斤重左右的当地农家土鸡,劏好。去头颈,鸡脚,翅,屁股。沥干水。斩成2寸见方的小块。然后用上等的靓酒(最好是用茅台,五粮液等曲酒)加上姜汁,味精,白砂糖,精盐,豉油(靓生抽),些许胡椒香粉,冬蜜等进行调配腌制(最少半小时)。梧州纸包鸡制作的关键在于配料和调味。落手重一点或轻一点,都会直接影响到入口的味道。这是纸包鸡制作的技术关键之所在。腌制入味后,用玉扣纸(具有透气功能,包鸡前先将玉扣纸过下油镬使纸张吸油后变柔韧不易烂)把鸡块搭配些汁液,葱花。然后包起来,包成荷包状。使其滚油不入内,汁液不外流。
待一切准备就妥后。将花生油倒进油镬,烧至微滚。然后就可将一包包的鸡块放到油镬煎炸。由于有玉扣纸隔着,滚烫的油不与鸡块直接接触。靠的是油的高温将鸡块逼熟(炸出来的鸡肉,金香爽滑,其气扑鼻而无焦味,吃起来觉得奇香而不上火)。煎炸时要不停地用筷子夹着鸡块翻身。炸至七,八分钟后即可起镬。用碟子装着送到餐桌客人的面前。
吃的时候,将玉扣纸打开就可夹上口品尝了。吃纸包鸡一定要趁热而吃。这样,才能更好地品味出梧州纸包鸡的色香味来。